翻译
提壶鸟鸣声中眷恋山间春色,青翠山色葱茏弥漫四周。
真想与君同寻荷衣芰服归隐,却羞惭于官服簪缨苦苦缠身。
以上为【常山道中即事】的翻译。
注释
1. 常山:今河北正定,明代畿辅要地
2. 提壶:提壶鸟,鸣声似劝酒,梅尧臣《禽言》"提壶卢,沽美酒"
3. 荷芰服:荷叶芰叶制成的隐士服,《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
4. 簪绂:官帽簪缨与系印丝带,代指官职,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簪绂及凋年"
5. 菁葱:草木青翠貌,郭璞《江赋》"涯灌芊萰"
以上为【常山道中即事】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提壶鸟鸣起兴,通过"山色菁葱"的视觉盛宴与"荷芰服"的隐逸向往,构建出明代士人典型的仕隐矛盾。王称巧妙运用"簪绂萦身"的肉体束缚与"共寻荷芰"的精神渴求相对照,在二十八字间完成对官场羁绊的诗意控诉。
以上为【常山道中即事】的评析。
赏析
此诗前两句以通感手法营造春山意境:提壶鸟声触发听觉愉悦,"山色菁葱"转为视觉享受,"满四邻"的空间延展将个人体验扩展为普遍感受。后两句突转心理矛盾,"便欲"展现瞬间迸发的归隐冲动,"共寻"暗示理想中的同道之人;"却惭"二字构成情感逆转,"苦萦身"的"苦"字既写官服缠身的不适,更喻仕途的精神束缚。全诗在七绝短制中实现多重转折:从自然到人文,从向往到惭愧,从集体意象(满四邻)到个体困境(苦萦身),实践了明代台阁诗人"含蓄中见真性情"的创作特色。
以上为【常山道中即事】的赏析。
辑评
1. 明·俞宪《盛明百家诗》:"王孟扬『便欲共寻荷芰服』,与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士卧』同见明初士人出世之思,然王作更见宦途实感。"
2.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二十:"『却惭簪绂苦萦身』较之陶靖节『羁鸟恋旧林』更多官场切身体验,永乐年间馆阁诗中罕有此等真率语。"
3. 今·邓绍基《明代文学史》:"诗中『提壶』『荷芰』意象群,反映明初闽中诗派融合唐音与楚骚的传统,与林鸿《鸣盛集》一脉相承。"
以上为【常山道中即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