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手持锡杖来到篱边日已西斜,赠予的破僧衣凝结冷冽霜华。
远公昔日与渊明同结莲社,佛门也应欣赏这隐逸之花。
不怪禅心常感寂寞,特让秋色缀满袈裟。
何时能将菊移向维摩丈室,笑指诸天晚霞纷洒。
以上为【又菊四咏醉杨妃】的翻译。
注释
醉杨妃:菊花品种名,以杨贵妃醉态为喻。
飞锡:僧人行游代称,锡指锡杖。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与陶渊明等结白莲社。
释氏:佛门代称。
禅心寂寞:化用王维“深山空寂寥”意境。
维摩室:《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的方丈,象征不二法门。
诸天:佛家语,指护法众天神。
以上为【又菊四咏醉杨妃】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醉杨妃”菊为媒介,构建佛家与隐士的对话空间。首联以“飞锡”“破衲”切入释家意象,颔联巧妙串联慧远、陶潜“虎溪三笑”典故,颈联以“禅心寂寞”对接“秋色袈裟”,尾联维摩诘与诸天晚霞的意象组合,完成从历史典故到超然境界的升华。全诗将菊花固有的隐逸象征拓展至佛理层面,体现晚明士人融合三教的思想特征。
以上为【又菊四咏醉杨妃】的评析。
赏析
诗作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意象重构,将艳丽的“醉杨妃”与清寂的佛门器物并置,形成审美张力;二是典故新解,打破“渊明赏菊”的固定模式,赋予菊花贯通儒释的哲学内涵;三是时空折叠,从东晋莲社到维摩丈室,构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尤其“秋色满袈裟”一句,以视觉通感将自然秋色转化为修行境界,与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遥相呼应。作为明末重臣,孙传庭在诗中展现的出世情怀,折射出乱世中士大夫的精神探索。
以上为【又菊四咏醉杨妃】的赏析。
辑评
朱彝尊《明诗综》卷六十五:
“孙白谷《又菊》诸咏,借色明空,因物见道,在咏物诗中别开般若境界。”
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十八:
“传庭《醉杨妃》诗,以丽题写禅理,『秋色满袈裟』五字,真能摄菊之魂。”
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十:
“白谷诗多风云之气,此作独显空灵,『不分禅心常寂寞』一联,尤得物我双忘之趣。”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三:
“孙司马镇边塞而吟秋色,『远公旧在渊明社』句,自是胸次不同。”
以上为【又菊四咏醉杨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