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孤峰斗绝矗云浮,俯视群山若蚁丘。
倚住东南天一角,笑它芑国谩多忧。
松江岸侧。
正乱叶坠红,残浪收碧。
犹记灯寒暗聚,簖疏轻入。
卓锡江头十载馀,师心纯静到真如。
更嫌城郭人来近,移入白云深处居。
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
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姑流。
帆外收吴楚,尊前落斗牛。
寂寞一怅望,秋风山景清。
此中惟草色,翻意见人行。
荒径饶松子,深萝绝鸟声。
淩空天外削芙蓉,正笏当阳似上公。
太史预占陈五色,举头红日近彤龙。
维石岩岩耸太空,擎天柱在粤之东。
高于衡岳三千丈,秀出罗浮四百峰。
山戴金鳌环碧渚,泉流玉蝀绕珠宫。
擎天一柱出群峰,时见真仙隐化中。
瑞应中都成福地,伯元主宰有神功。
郁萧空殿倚云霓,玉气珠辉冠紫微。
暂到帝城朝斗会,却思岩窦负琴归。
日奔内景乾坤静,泉漱清音杞菊肥。
筑阁行省司,地直龙山阳。
天晴西北望,岳色不可藏。
自古贤政策,在暇不在忙。
红红绿绿九曲树,苍苍茫茫半江云。
携书来向天边读,不许人间一字闻。
喜得齐云倚石开,不愁前路有崔嵬。
何人便说南天柱,我亦蓬山顶上来。
昨朝望峰峰笔尖,一峰青出群峰纤。
今朝岟崥道其左,桃花色云惊所瞻。
笔尖不没千丈顶,肩腰覆抱浓如黏。
路转峰回意豁然,逢迎马首更飞泉。
地严九锁红尘外,天近三关黄道边。
奏简夜腾孤鹤表,步虚声彻老龙渊。
终古郁岧峣,东南此撑柱。
当时若更高,恐碍日月路。
闲驰风驭恣飘飘,因失仙班几度朝。
紫阁旧怜秦树老,赤城新别海山遥。
飞凫又说春经岳,叱橘曾令夜探潮。
探幽不知疲,前赏方未极。
晨行越高岭,拔地见峭石。
有如万菡萏,玲珑倚秋碧。
削成一柱是何年,屹立当空更不偏。
我欲借渠成大厦,少陵此意久无传。
六丁擎柱上天门,石窟空遗透地根。
不是溪人严守护,灵踪那得至今存。
寻胜权舆自天姥,芒鞋踏遍春山雨。
要得山如磊落人,纷纷拳石何足数。
忽逢一柱插天寒,形貌最尊疑父祖。
共工发怒亦徒然,炼石忙忙女补天。
既用断鳌并立极,此峰何不立当先。
石壁参天驻冷云,一声幽鸟忽惊人。
庵前庵后山如旧,朽柏年来不再春。
鬼烂神焦不救燃,岂知此柱固依然。
九关尝藉扶持力,肯信人间有杞天。
直拄虚空倚不斜,上通绛阙玉皇家。
若移此柱天西北,鍊石无功说女娲。
洞天三釂碧琳腴,大涤峰高蹑太虚。
落日寒山宫阙近,恨无人寄绝家书。
道在吾身宇宙宽,朝逾云岫暮云关。
丹灵不服春风转,欲度世人那得闲。
神人断鳌立极处,一柱至今馀尺度。
摩挲岁月不可穷,会见女娲曾手补。
钟鼓千年后,耕桑万岭巅。
松杉森老气,桃李弄馀妍。
烟暝东西坞,泉分上下田。
燕越相望路八千,忽惊天柱落樽前。
何如乞我双凫舄,飞上峰头访列仙。
皖国逢重九,登临摇落天。
盍簪追往事,吹帽想前贤。
入眼吴萸紫,开觞邓菊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