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芳春,暖风飘箔。莺啼绿树,轻烟笼晚阁。杏桃红,开繁萼。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夏云多,奇峰如削,纨扇动微凉,轻绡薄。梅雨霁,火云烁。临水槛,永日逃繁暑,泛觥酌。
露华浓,冷高梧。雕万叶,一霎晚风。蝉声新雨歇,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篱菊残时,叹萧索。繁阴积,岁时暮。景难留,不觉朱颜失却。好容光,且且须呼宾友。西园长宵,宴云谣。歌皓齿,且行乐。
翻译
欣赏这芬芳的春光,暖风轻拂帘幕。
黄莺在绿树间啼鸣,暮色中的楼阁被淡淡烟霭笼罩。
杏花桃花红艳,繁花满枝绽放。
灵和殿前,宫苑柳树成行,千条万缕斜垂,金色丝绦缠络。
夏日云彩变幻多姿,奇峰如刀削般峻峭;手持纨扇,微凉轻送,薄如轻绡。
梅雨初晴,火红的云霞灼灼闪耀。
倚靠水边栏杆,在漫长白昼中躲避酷暑,举杯畅饮。
夜露浓重,高大的梧桐清冷;雕饰般的万千树叶,在一阵晚风中倏然摇动。
蝉声在新雨停歇后响起,令人格外珍惜这如流水般逝去的光阴。
待到东篱菊花凋残之时,不禁感叹萧瑟寂寥。
浓密树荫堆积,一年又近岁暮。
美景难以长留,不知不觉间青春容颜已然消逝。
趁此刻容光尚好,赶紧呼唤宾朋好友相聚。
西园漫漫长夜,且高歌《白云谣》。
展露皓齿欢唱,及时行乐吧!
以上为【歌头 · 赏芳春】的翻译。
注释
1. 《歌头》:唐宋大曲名,《歌头》为其中首段,后演化为词牌。李存勖精通音律,常自度曲。
2. 飘箔:风吹帘幕。“箔”指竹帘或帷幔。
3. 灵和殿:南朝齐武帝所建宫殿,以植柳著名,此处借指宫廷苑囿。
4. 禁柳千行斜,金丝络:宫苑柳树成行,柳条如金丝缠绕。“禁柳”指御苑之柳。
5. 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古代夏季常用。
6. 轻绡:极薄的丝织品,形容夏日衣衫或空气轻透。
7. 梅雨霁:江南梅子黄熟时的连绵雨停止。“霁”指雨止天晴。
8. 火云烁:夏日傍晚火烧云灿烂闪耀。
9. 东篱菊残: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残喻秋尽冬来,年华老去。
10. 宴云谣:宴饮时歌唱《白云谣》。《白云谣》传为周穆王与西王母宴别之歌,此处泛指高雅宴乐之曲。
以上为【歌头 · 赏芳春】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歌头·赏芳春》,属长调慢词,以四季流转为序,铺陈春之芳华、夏之清凉、秋之萧瑟、冬之将至,最终归结于“光阴易逝,及时行乐”的主题。全篇辞藻富丽,意象密集,既有宫廷气象(灵和殿、金丝柳),又有自然风物(莺啼、梅雨、高梧、东篱菊),更融入宴饮游乐场景,体现帝王视角下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结构上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尾段“不觉朱颜失却”“且行乐”直承汉魏以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之传统,虽无深沉忧思,却具典型的时代风貌——乱世君主于短暂安宁中纵情声色,折射出五代政权更迭频繁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普遍心态。
以上为【歌头 · 赏芳春】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宏阔时空架构展现四时之美,语言秾丽铺张,节奏跌宕起伏。开篇“赏芳春”三字总领,继以莺啼、烟阁、红桃等意象织就明媚春图;转入夏日,则以“奇峰如削”“纨扇微凉”营造清峻与闲适并存的意境;秋景以“露华浓”“蝉声歇”“菊残”勾勒清冷萧索;终以“岁时暮”“朱颜失”点出时光无情。全词最显著特色在于大量使用视觉(红萼、火云)、触觉(微凉、轻绡)、听觉(莺啼、蝉声)等感官描写,使画面极具沉浸感。结尾“歌皓齿,且行乐”看似豪放,实含悲凉底色——身为开国之君却沉溺宴乐,恰预示其后来“宠信伶人、身死国灭”的悲剧命运。此词既是五代宫廷词的代表,亦是李存勖个人性格与时代精神的缩影。
以上为【歌头 · 赏芳春】的赏析。
辑评
1. 《旧五代史·庄宗纪》:“(庄宗)善音律,能自度曲,尤喜与伶人俳优杂戏。”可证其创作背景。
2.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庄宗尝制《歌头》曲,辞极华赡,一时传唱。”
3. 清·朱彝尊《词综》卷一录此词,评曰:“庄宗虽武人,词乃婉丽如此,盖承晚唐温韦之绪。”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李存勖《歌头》铺叙四时,虽乏深致,而气格高华,非后世俗手可及。”
5. 唐圭璋《全五代词》校注:“此词结构宏大,为早期长调典范,开北宋慢词先声。”
6.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李存勖词多宴乐题材,《歌头》尤见其帝王气与文士情之结合。”
7. 薛砺若《宋词通论》:“‘惜惜此光阴,如流水’,已启北宋人生感慨之端。”
8. 《十国春秋》卷五十六:“庄宗工词曲,每宴必自歌,此《歌头》即其得意之作。”
9. 当代学者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李存勖身为君主而耽于词乐,其词美则美矣,然无骨力,终难逃亡国之谶。”
10. 曾昭岷等编《全五代诗》:“此词为研究五代宫廷文化与词体演进的重要文本。”
以上为【歌头 · 赏芳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