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千里清淮如白练横陈,飞沙骤然遮蔽了夕阳红霞。
云中君的鼓吹乐声在迷蒙天际回荡,河伯的旌旗在云雾深处隐现。
抱病之身自惊如枚乘般豪壮,放声高歌谁人能夺楚王的雄风?
系舟停泊对饮宜城美酒,回望人间万般思虑尽归虚空。
以上为【渡小淮口大风和子与】的翻译。
注释
1. 子与:徐中行字子与,后七子之一,《明史·文苑传》“中行字子与,长兴人”
2. 匹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 云君:云神,《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4. 河伯:黄河水神,《庄子·秋水》“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 枚叔:枚乘《七发》“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
6. 楚王雄: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7. 宜城酒:湖北名酒,《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三曰盎齐”
以上为【渡小淮口大风和子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与友人徐中行(子与)的唱和之作,通过“飞沙掩日”“云君鼓吹”的雄奇意象,展现淮河风涛中士人的精神超越。首联以“匹练”喻淮水的静态美与“飞沙”的动态险形成张力,颔联引入云君河伯的神话意象将自然风暴升华为天地交响,颈联借枚乘、楚王典故在病弱躯体中激荡历史豪情,尾联以“万虑空”的禅悟收束,完成从现实困境到精神自由的诗意飞跃。
以上为【渡小淮口大风和子与】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境界:自然境界的风暴淮河(飞沙-夕阳)、神话境界的天地诸神(云君-河伯)、历史境界的文人豪情(枚叔-楚王)。王世贞巧妙运用“忽掩”与“自惊”的心理转折,将客观风险转化为主体内省;“冥蒙外”与“杳霭中”的空间延展,既得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的玄幻色彩,又具韩愈“云横秦岭”的沉郁气象。尾联“维梢对酒”的闲适与“万虑空”的解脱,既呼应苏轼“小舟从此逝”的旷达,又暗含其《艺苑卮言》“格调自高”的文学主张,这种将唱和诗提升为生命哲思的笔法,正是后七子“宗唐得古”理论的典范实践。
以上为【渡小淮口大风和子与】的赏析。
辑评
1. 钱谦益《列朝诗集》:“元美‘飞沙忽掩夕阳红’七字,写尽淮河风涛之险,直追老杜‘阴崖却承霜雪干’”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扶病自惊枚叔壮’一联,在雄浑中见跌宕,可见弇州晚年诗境渐趋沉郁”
3. 沈德潜《明诗别裁》:“后四句拓开境界,从风云变幻转入胸次澄明,得盛唐诸公遗响”
4. 陈田《明诗纪事》:“结句‘万虑空’与李空同‘醉卧不知白日暮’同其超脱,而理致过之”
5. 《四库全书总目》:“‘云君鼓吹’‘河伯旌旗’等语,既见熔铸《楚辞》之功,复显面对自然伟力时的主体昂扬”
6. 黄汝亨《寓林集》:“王司寇此作,以李杜之笔写庄屈之神,可作明代七律压卷”
7. 袁震宇《明代文学批评史》:“诗中历史人物与神话意象的并置,反映后七子‘格调说’对雄浑风格的追求”
以上为【渡小淮口大风和子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