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色的仪仗旌旗在云雾缥缈间隐现,此处纵然不是天河,也早已远离人间尘寰。
其势平地超越五岳,堪比王公的尊贵地位,岂肯将峨眉等三山仅视为伯仲之间?
千山万壑雾气深沉,化作银色的云海,九霄之上云气澄净,白玉般的天门屹立。
只剩下仙露清凉,零落在承露盘中,患有消渴症的司马相如,可否再次攀爬来饮?
以上为【由太和登绝顶二首】的翻译。
注释
太和:即武当山,明代尊为“太岳”,其主峰为天柱峰。
绛节朱幡:红色符节和旗帜,传说中仙人的仪仗,也指代皇家建筑(武当山为明代皇室家庙)。
天汉:天河,银河。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峨:指四川峨眉山的大峨、中峨、小峨三山。
伯仲:兄弟排行为伯、仲、叔、季,指代不相上下。
九霄云净玉为关:指武当山金顶(太和宫)的朝天门,喻指天门。
沆瀣:夜间的水汽,露水。传说为仙人所饮的清露。
仙掌:仙人承露盘。汉武帝曾于建章宫立铜仙人舒掌擎盘以承露。
消渴相如: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即糖尿病)。此处诗人借以自指。
以上为【由太和登绝顶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登临武当山绝顶的体验为核心,极写山势之高峻、景色之瑰丽与境界之超尘。首联以“绛节朱幡”的仙家意象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仙境;颔联通过对比与衬托(五岳、三峨),强力凸显太和山(武当山)的至尊地位;颈联描绘云雾与天关,以“银作海”、“玉为关”的具体形象渲染出壮阔而圣洁的景象;尾联巧妙用典,以“消渴相如”自况,既暗示了自身的尘世牵绊与对仙境的向往,又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体现了王世贞作为“后七子”领袖追求雄浑高华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由太和登绝顶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成就极高,充分展现了王世贞七言律诗的典型特色。
首先,想象奇崛,境界宏阔。诗人不满足于现实描摹,而是以仙家仪仗、天河帝关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瑰丽世界,将太和山的雄伟提升到神圣的高度。
其次,手法巧妙,烘托有力。诗中连续以“五岳”、“三峨”这些公认的名山作为铺垫和反衬,通过“平超”、“肯数”等斩钉截铁的词语,有力地确立了太和山在诗人心中凌驾群伦的独尊地位。
再次,炼字精工,对仗谨严。如“银作海”与“玉为关”的相对,色彩纯净,质感鲜明,将云雾与宫阙的景象刻画得既壮丽又空灵。
最后,用典贴切,寄托遥深。尾联化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将仙境的清凉甘露与尘世的烦渴病体并置,在强烈的反差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既向往登仙超脱,又无法完全割舍尘世的情愫,使诗歌在壮游的豪情之外,更添一层复杂的人生况味。
以上为【由太和登绝顶二首】的赏析。
辑评
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王长公(王世贞)七言律,如‘平超五岳王公位,肯数三峨伯仲山’、‘千嶂雾深银作海,九霄云净玉为关’,高华雄迈,一代宗工,于此可见。”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世贞登太和山绝顶,发为诗歌,苍茫云海,尽收笔底。其气象之恢张,对仗之精切,实得少陵(杜甫)之髓而能自运机杼。”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八:“元美(王世贞字)七律,气笼宇宙,思入虚无。‘平超’一联,骨力雄峻;‘千嶂’一联,境象清超。末复以典故作收,寄托深远,非徒事摹拟者可比。”
以上为【由太和登绝顶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