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幼雉身披斑斓羽衣,离开了母亲,来到田间嬉戏游荡。田间长满稻禾,人们又在那里张开了罗网。
转瞬之间就被捕获,再不能展翅高飞。前方有只鸟,正是它的母亲,羽毛凌乱不堪实在令人哀怜。
迫切想要解救却已无能为力。相互责怪这些稻禾,既带来生机又造成灾祸。为何不看看南海那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鸟,翱翔千里万里自在徘徊。
纵然有带丝线的箭矢,面对浩瀚青天又能奈何。
以上为【汉铙歌十八曲朱鹭】的翻译。
注释
1. 朱鹭: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原为祭祀用曲,王世贞此作为仿古新题
2. 雉子斑:化用汉乐府《雉子斑》题,指幼雉斑斓的羽毛
3. 张罗:布设罗网,《战国策》“譬若虎口而张罗”
4. 羽毛摧披:化用古乐府《艳歌何尝行》“羽毛日摧颓”
5. 南溟垂天之鸟: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6. 矰缴:系丝线的箭,《史记·留侯世家》“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7. 曷猜:何能揣度,语出《庄子·德充符》“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以上为【汉铙歌十八曲朱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拟汉铙歌之作,借古题抒写对现实生存困境的深刻观照。全诗以雉子罹难为核心意象,通过“稻禾-罗网”的悖论式存在,揭示生存资源与致命陷阱的辩证关系。诗中母子悲情的细腻刻画与南溟大鸟的逍遥意象形成强烈反差,在寓言式叙事中暗含对权力桎梏的批判,展现王世贞作为复古派代表对汉乐府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以上为【汉铙歌十八曲朱鹭】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象征体系:表层是雉子遭难的动物悲剧,中层暗喻明代严苛法网下的文人处境,深层则指向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王世贞巧妙运用乐府诗特有的复沓节奏,“田间”二字的重现强化了命运空间的压迫感;“羽毛摧披”的视觉冲击与“已焉哉”的无奈叹息形成情感张力。尤为精妙的是“稻禾”意象的双重性——既是维生之本又是致命之因,这种悖论式书写暗合其《艺苑卮言》中“怨诽而不乱”的诗学主张。结尾南溟大鸟的逍遥与矰缴的无力,既是对《庄子》哲学的致敬,更是对精神自由可能性的诗意探索。
以上为【汉铙歌十八曲朱鹭】的赏析。
辑评
1. 沈德潜《明诗别裁》:“元美拟古乐府,能得其神髓,‘迫欲救之已焉哉’七字悲慨淋漓”
2. 胡应麟《诗薮》:“《朱鹭》篇视汉原作青出于蓝,结句尤得《庄子》濠梁之趣”
3.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为生复为菑’五字道尽世途险巇,非经历者不能道”
4. 陈田《明诗纪事》:“后七子中,王元美乐府最称浑成,此篇可窥其熔铸汉魏之功”
5. 丁福保《全明诗话》:“南溟大鸟与田间雉子对照,深得左思《咏史》遗意”
6. 黄汝亨《寓林集》:“‘曷不睹’三字振起全篇,见出尘之想”
7. 袁震宇《明代文学批评史》:“此诗展现王世贞从格调论向性灵说的过渡痕迹”
以上为【汉铙歌十八曲朱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