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冷落寂寥的齐安郡,自古以来就常常安置被贬的官员。
为何在这风雪交加的时节,还要再送一位孤独归去的人呢?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安节:苏轼的伯父或族中长辈,名不详,此处以字称之。
2. 《送先人下第归蜀》:安节所作之诗,内容描写其先人科举落第后返回蜀地的情景。
3. “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原诗中的两句,意为旅途中人烟稀少,野店不可安心入睡;进入灵关之路虽险,但可安稳骑驴而行。体现旅途艰辛与谨慎。
4. 索漠:寂寞冷落的样子。
5. 齐安郡:唐代郡名,宋代为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贬于此。
6. 放臣:被贬谪的官员。
7. 风雪里:形容天气恶劣,旅途艰难。
8. 独归人:指安节独自返回蜀地,亦暗含孤独无依之意。
9. 为诵此句:苏轼回忆并吟诵伯父原诗中的句子,触发感怀。
10. 因以为韵,作小诗:依照原诗的韵脚创作这首和韵之作。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送别伯父(或族中长辈)安节归蜀时所作,借其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中的诗句“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为韵脚,依韵赋诗。全诗语言简练,意境苍凉,抒发了对亲人远行的不舍与对其旅途艰险的深切担忧。同时,也暗含对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诗中“齐安郡”为苏轼贬居黄州之地,“放臣”即指自己与被贬者,诗人将个人遭际与送别之情融为一体,情感真挚深沉。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情意深长。首句“索漠齐安郡,从来著放臣”,开篇即点明地点与背景,齐安郡作为贬谪之地,历来承载着无数士人的失意与孤寂。此语既是写实,也暗含诗人自身的身世之感。次句“如何风雪里,更送独归人”,笔锋一转,聚焦当下——在如此严寒凄苦的风雪之中,竟还要送别亲人归乡,令人倍感悲凉。“如何”二字饱含无奈与哀叹,既是对天时的责问,也是对命运的控诉。
全诗以“风雪”为背景,强化了离别的沉重氛围。“独归人”三字尤为动人,既写出安节孤身返乡的凄清,也折射出家族漂零、人事凋零的现实。苏轼将个人贬谪之痛与亲情离别之悲交织在一起,使诗歌情感层次丰富,余味悠长。
此外,此诗为依韵唱和之作,能于限制中见真情,足见苏轼驾驭诗歌形式与抒发情感的高超能力。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二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为送伯父安节归蜀而作,用其旧句为韵,语极沉痛。”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曰:“语短情长,风雪送人,自有无限感慨,非徒应酬之作。”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人赠别诗,往往于家国身世之间寄托遥深,东坡尤善融情入景。”可为此诗之旁证。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借他人诗句起兴,抒己身之忧患,情真语切,具典型东坡风格。”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