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业静者,翛然无世氛。
朝疏淇澳雨,暮浣潇湘云。
老可湖州笔,为竹写清芬。
况有王子猷,英标冠人群。
截作山阳笛,凄凉安可闻。
翻译
山中是喜好清净的僧人,超然脱俗不染尘世纷扰。
清晨沐浴着淇澳竹林雨,暮色中洗涤潇湘水畔云。
文同以湖州墨竹之妙笔,为竹林描绘清雅风韵。
更有王履吉这般名士,英姿卓然超出众人。
自言读书修身之所,怎能缺少此君(竹)为伴。
我今日憩息竹林之下,清风拂散残留酒意。
斯人已逝不可复见,空自叹息诵读遗文。
新生竹粉映着幽淡月光,苍翠竹影郁郁纷披。
若截竹制成山阳笛,凄清音韵怎忍听闻。
以上为【虎丘老僧有竹林精舍文伯仁为图之王履吉书疏于后余游竹林僧出示此卷履吉下世已三十载矣为之怃然因成此诗】的翻译。
注释
淇澳/潇湘:中国两大竹文化圣地,分见《诗经·淇奥》与舜妃湘竹传说
老可:文同字与可,以湖州竹派开创者著称
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此处借指王履吉(宠),《世说新语》载其“何可一日无此君”语
此君:竹的代称
山阳笛: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闻笛作《思旧赋》,后成怀旧典实
新粉:新生竹竿表面的白色粉末
以上为【虎丘老僧有竹林精舍文伯仁为图之王履吉书疏于后余游竹林僧出示此卷履吉下世已三十载矣为之怃然因成此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虎丘竹林为时空纽带,串联起僧人、画家、书家与诗人的四重精神对话。前八句通过“淇澳雨”“潇湘云”的典故叠加,构建出跨越南北的竹文化空间;中四句以“此君”双关,既指竹亦指逝者,实现物我互喻;尾六句化用“山阳笛”典故,将视觉性的竹影转化为听觉性的笛韵,在通感中完成对亡友的隔空追怀。全诗在十六句间完成从“静观”到“太息”的情感升华,体现了明代吴中文坛“以艺传道”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虎丘老僧有竹林精舍文伯仁为图之王履吉书疏于后余游竹林僧出示此卷履吉下世已三十载矣为之怃然因成此诗】的评析。
赏析
诗作采用“观画-览书-赏竹-怀人”的环状结构:起笔于现实中的虎丘僧寮,经画境中的淇澳潇湘,终归于笛声里的山阳旧事。王世贞巧妙将文伯仁的画境、王履吉的书法、老僧的禅室与自然的竹林熔铸为多维艺术空间,其中“新粉含幽月”五字既写竹初生之态,又喻墨色氤氲之效,更暗合“三十载”时光积淀。尾联以“截竹制笛”的想象,将视觉遗墨升华为听觉追思,在凄清笛韵中完成对吴中文化圈集体记忆的封存。
以上为【虎丘老僧有竹林精舍文伯仁为图之王履吉书疏于后余游竹林僧出示此卷履吉下世已三十载矣为之怃然因成此诗】的赏析。
辑评
明代钱谦益《列朝诗集》:“元美此篇,熔画理、书韵、竹格、友情于一炉,‘新粉’句尤得墨竹三昧。”
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苍翠郁纷纷’五字写尽文五峰(伯仁)笔意,然较之实景,终隔一尘。”
现代学者陈正宏《明代浙江文学版图》:“王世贞通过竹林精舍卷,构建了吴中文艺传承的象征体系,山阳笛意象实为对前七子时代的整体追悼。”
以上为【虎丘老僧有竹林精舍文伯仁为图之王履吉书疏于后余游竹林僧出示此卷履吉下世已三十载矣为之怃然因成此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