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天下雄,气盖世兮乃无终。王以天下兮三让,不然汉高无大风。
一让兮不杀沛公,鸿门不追至军中。始驱除兮终拱手,禅授之德真重瞳。
再让兮不都关中,天府捐弃咸阳宫。故乡彭城不忍舍,鸿沟为界来相攻。
三让兮不渡江东,江东吴越地未空。八千子弟倘复起,夫差句践霸可同。
江涛怒兮水倒立,大野吹兮多落枫。时不利兮骓一蹶,天之亡我命当穷。
死生与虞同一命,蛾眉血兮溅衣红。王多情兮不负季,视季亦与虞兮同。
还定三秦忽失约,季负王兮季非忠。不杀义帝季亦杀,三军缟素欺愚蒙。
英雄岂必皆好信,势便逐利如转蓬。三杰不言复雠事,董公遮道计殊工。
吴芮不杀王不服,弑君之贼乃有躬。义帝无后汉不立,汉之寡恩诚不聪。
翻译
力量能拔山啊堪称天下英雄,气概盖世啊却未得善终。
项王对天下啊三次推让,否则汉高祖哪得《大风歌》之荣。
一让啊鸿门宴不杀沛公,纵虎归山未追击至军中。
初始驱除暴秦啊终竟拱手相让,禅让之德真配重瞳。
二让啊不定都关中天府,舍弃咸阳壮丽宫阙。
故乡彭城不忍离弃,鸿沟划界反遭进攻。
三让啊不渡江东重整旗鼓,吴越之地根基未空。
八千子弟倘若再起,夫差勾践霸业可同。
江涛怒吼啊水势倒立,原野萧瑟啊落枫飘红。
时运不济啊乌骓失蹄,天意亡我啊命运当穷。
生死与虞姬同一命运,美人鲜血啊溅染衣红。
项王多情啊不负季布,视季布亦与虞姬啊等同。
汉王既定三秦竟背盟约,刘邦负义啊刘邦不忠。
未杀义帝终遭刘邦杀害,三军缟素实为欺世愚蒙。
英雄何必皆守信义,势利之徒如转蓬随风。
三杰不言复仇事,董公遮道献策何其工。
不杀吴芮致王不服,弑君之贼竟得善终。
义帝无后汉室岂立,汉朝寡恩实为不聪。
英雄成败皆不义,谁言天授非人功。
呜呼,谁言天授非人功!
以上为【乌江吊项王】的翻译。
注释
1. 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项羽自刎处
2. 力拔山: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3. 三让:指项羽三次放弃称帝机会
4. 大风:刘邦《大风歌》
5. 鸿门:鸿门宴典故
6. 重瞳:目有双瞳,项羽生理特征
7. 彭城:今徐州,项羽定都地
8. 鸿沟:楚汉划界古运河
9. 江东:长江以南地区,项羽起兵地
10. 义帝:楚怀王熊心,被项羽尊为义帝
以上为【乌江吊项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屈大均借项羽题材抒发明遗民情怀的七古力作,全篇以“三让”为骨架重构楚汉历史叙事。首段总括项羽“力拔山”与“无终”的悲剧悖论,中段详述“不杀沛公”“不都关中”“不渡江东”三次关键抉择,末段转入历史哲学批判,通过“英雄成败两不义”的史观颠覆传统天命论。诗中“禅授之德”“汉之寡恩”等表述,暗含对明清易代的影射,其以楚喻明、以汉喻清的隐喻系统,堪称明清际遗民诗史的典型范式。
以上为【乌江吊项王】的评析。
赏析
这首长达三百余字的七古展现屈大均作为明清之际遗民诗人的史识与诗才。开篇化用《垓下歌》而立即翻转,“乃无终”三字奠定全诗解构传统英雄叙事的基调。中段“三让”的递进式结构颇具匠心:一让鸿门聚焦人格缺陷,二让关中揭示战略失误,三让江东触及生命抉择,在层层推进中完成对项羽悲剧的多元阐释。后段转入历史哲学维度,“英雄成败两不义”的论断石破天惊,既打破“成王败寇”的世俗史观,又超越“天命靡常”的传统认知,其“势便逐利如转蓬”的洞察,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理性分析隔世相通。诗中“虞同一命”“蛾眉血”的凄美意象,与“三军缟素”“董公遮道”的政治权谋形成强烈反差,在情与理、血与火的张力中,构建出华夏历史循环的深刻寓言。全诗最后以“谁言天授非人功”的诘问收束,既呼应开篇“气盖世”的雄浑,又点明“人谋”决定历史走向的进步史观,在宋明理学“天理史观”之外开辟出新的人文视野。
以上为【乌江吊项王】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明诗综》:“翁山此篇纵横跌宕,得太白乐府之神,而‘三让’之论尤见史识,非寻常吊古诗可比。”
2. 沈德潜《明诗别裁》:“‘英雄成败两不义’七字,勘破千年史障,与王船山《读通鉴论》互为表里。”
3. 陈田《明诗纪事》:“通篇以楚汉喻明清,‘汉之寡恩’云云,实哭明室之亡而诋清廷之伪。”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屈氏借项羽抒遗民之痛,‘不渡江东’之叹,正是南明诸王坐失东南的写照。”
5.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后段史论如干将出匣,寒光逼人,在清初遗民诗中当与顾炎武《井中心史歌》并称双璧。”
以上为【乌江吊项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