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蒙。
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
愿公作诗慰不遇,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翻译
是谁赠送给您这块石屏?上面隐约浮现出水墨淡痕。
它不画繁茂的树林与高大的树木,却独独描绘出峨眉山西面雪岭之上,那棵万年长青的孤松。
山崖崩塌、溪涧断绝,景象可望而不可及,一缕孤烟伴着落日,显得苍茫朦胧。
松树迎风挺立,姿态倔强,展现出真实的神韵;细细描摹之下,才让人相信上天造物之工巧。
我担心唐代著名画家毕宏、韦偃死后葬于虢山之下,骨骼或许早已朽烂,但艺术之心却永难消尽。
他们精妙的构思与神来之笔无处施展,竟化作烟霞云气,凝入这石中图像。
自古以来,真正的画师都不是凡俗之辈,他们摹写物象的方式,大致与诗人抒怀相近。
愿您为此石屏题写一首诗,以慰藉那些不得志的灵魂,别让毕宏、韦偃二人在幽冥之中含愤悲泣。
以上为【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的翻译。
注释
1. 欧阳少师:指欧阳修。宋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忠。晚年曾任太子少师,故称“少师”。
2. 遗(wèi):赠送。
3. 希微踪:隐约、淡薄的痕迹。《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微。”此处形容石上纹理若隐若现,如水墨淡染。
4. 峨嵋山:即峨眉山,在今四川境内,为佛教名山之一。
5. 雪岭:指峨眉山顶终年积雪之峰。
6. 澂蒙:亦作“溟濛”,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的样子。
7. 含风偃蹇:迎风挺立,姿态倔强。偃蹇,原义为高耸、傲然,此处形容松树不屈之态。
8. 毕宏、韦偃:均为唐代著名画家。毕宏善画松石,官至给事中;韦偃擅长鞍马、山水、松石,尤以笔力雄健著称。二人皆被后世尊为画坛宗师。
9. 虢山:虢,周代国名,地在今河南陕县一带。此处泛指北方山地,非确指。
10. 二子:指毕宏与韦偃。
以上为【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欧阳少师所藏石屏上的天然画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深沉的感慨。诗中由石纹自然形成的“水墨希微踪”出发,将其比作名家绘画,进而引出对艺术永恒价值的思考。诗人不仅赞美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创造力,更通过对毕宏、韦偃等古代画家的追念,表达了对艺术家精神不灭的崇敬。全诗虚实结合,将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既具哲理深度,又富情感张力。末句希望欧阳修赋诗以慰“不遇”之士,实则寄托了苏轼自身仕途坎坷、才华难展的深层情绪,体现了其一贯的人文关怀与艺术理想。
以上为【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以咏物起兴,围绕一方天然石屏展开层层联想,是苏轼融自然之美、艺术之思与人生感慨于一体的代表作之一。开篇设问“何人遗公石屏风”,营造神秘氛围,随即点出石上纹理似水墨画迹,引发读者好奇。诗人并未止步于形似描写,而是通过“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一句,赋予画面以象征意义——孤松凌寒不凋,正喻坚贞品格与不朽精神。
中间四句写景如画,“崖崩涧绝”、“孤烟落日”勾勒出险远苍茫之境,凸显孤松生存环境之艰苦卓绝,也暗喻艺术家在逆境中坚守本心。“含风偃蹇得真态”一句尤为精彩,既写出松之动态美,又暗示艺术形象的生命力源于真实体验。“刻画始信天有工”则巧妙转折,指出如此精妙并非人力所能,实乃天地造化之功。
后半部分转入议论与抒情,借用毕宏、韦偃两位唐代画圣的典故,设想其死后精神不灭,神思化为烟霭,融入天然石画之中。这种浪漫想象不仅提升了诗歌意境,也深化了主题:真正的艺术超越生死,寄寓于自然与人心之间。结尾呼吁欧阳修赋诗“慰不遇”,表面劝友,实则自况,流露出苏轼对怀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及其自身政治失意的隐痛。
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结构严谨而富变化,融合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文为诗”的特色和博大胸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一块普通石屏提升到哲学与美学的高度,体现出宋代文人崇尚理趣、追求意境的艺术审美取向。
以上为【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因石纹成画,遂生奇想,谓毕宏、韦偃之神机巧思,化为烟霏沦入石中,尤为幻妙。东坡胸次浩然,每于寻常事物发千古之慨,此类是也。”
2.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石本无情,因人成趣。公因欧阳所蓄石屏有松形,遂托兴于画史,推本天工,归诸神化,结以‘慰不遇’三字,寓意深远。”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此诗全从空中设色,不粘不脱,极见笔力。毕宏、韦偃一段,凭空结撰,却似凿凿有据,所谓‘化工之笔’也。”
4.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但在评苏轼咏物诗时曾言:“子瞻咏物,必兼寄托,不徒模山范水而已。如咏石屏而及于毕宏、韦偃,意在画外,可谓得讽谕之遗意。”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其论及苏轼艺术观时指出:“东坡常以自然为最高艺术,以为人工不及天工,然又能以人工追蹑天工,故其诗每于物理人情之际,出入玄览,此诗正可作一例证。”
以上为【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