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梅花绽放,只合与心境虚静的人相对,
它默然无语,只散发着清幽的芬芳。
这种心神相契的知己有谁能比?
它与我依依相伴,就在那盈盈一水之旁。
以上为【对梅】的翻译。
注释
静者:语出《道德经》“归根曰静”,指心境澄澈、恬淡无为的得道之人,亦指超然于世俗纷争的隐士。此处是诗人自指。
无语只馨香:既写梅花不事张扬、暗香浮动的自然特性,亦暗喻志士仁人内敛其德、默守气节。
神契:精神上的投合、默契,达到心神相通的境界。
水一方:化用《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句,将梅花比作可望亦可即的“伊人”,象征着高洁的理想与人格,虽有空间距离,但精神上却“依依”相伴。
以上为【对梅】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明末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屈大均的咏物抒怀之作。诗人通过描绘梅花静默馨香的品格,寄托了自己作为明遗民不事新朝、坚守气节的高洁志趣。全诗以“静者”与梅相对,以“神契”沟通物我,意境幽远,将梅花塑造成一位超然世外、心神相通的挚友,体现了诗人孤高自守的遗民情怀与物我合一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对梅】的评析。
赏析
首句“花开当静者”立意高远,诗人并非泛泛而谈爱梅,而是明确指出,唯有内心虚静、远离尘嚣的“静者”,才真正有资格与梅花相对。这既抬高了梅的品格,也标举了诗人自身的境界。次句“无语只馨香”是梅之精神的核心写照,“无语”是其外在的孤高与沉默,“馨香”则是其内在美德不可掩抑的自然流露,这正是屈大均等遗民“不言之教”的生动体现。后两句由物及我,抒发感慨。“神契谁能似”用反问句式,强调自己与梅花之间超越世俗理解的独特共鸣。结句“依依水一方”最为动人,它既描绘出一幅梅临清波、人立对岸的幽静画面,更借用《蒹葭》的古典意境,将梅花置于一个既清朗又略带距离感的空间里,这“一方”之水,象征着俗世与理想、现实与气节之间的界限。而“依依”二字,则赋予了这“神契”以温暖缠绵的情感色彩,使全诗在清冷高古的基调中,透出深沉的慰藉与坚守的执着。
以上为【对梅】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十二:
“翁山(屈大均字)诗,如《对梅》诸作,寄托遥深,天籁自鸣,志洁言芳,足继《骚》《雅》。”
清·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八(评屈大均诗):
“翁山天分绝人,而又奔走塞垣,交结宇内奇士,故发而为诗,随所感触,自有不可一世之概。咏物诸篇,若《对梅》等,俱有至性至情流溢其中。”
近代·汪兆镛《岭南遗书·序》:
“其(屈大均)诗原本《离骚》,协音金石,感物造端,比类托意。《对梅》一绝,正其耿耿孤忠,幽忧悱恻之所寓也。”
以上为【对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