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积雪压着横斜梅枝倒映浅波,
三两花朵五六蕊瓣无须繁多。
平生因你增添多少诗情雅兴,
今日却无新诗将你如何描摹?
以上为【梅花】的翻译。
注释
横枝: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浅波:化用姜夔《暗香》“千树压西湖寒碧”句意
三花五蕊:状梅花简淡,与繁复秾丽之花相对
奈尔何:《诗经·邶风》“微我无酒,以敖以游”的无奈心境
以上为【梅花】的注释。
评析
此诗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写梅之形态,“雪压横枝”暗合林逋“疏影横斜”意境,“三花五蕊”凸显梅花清瘦本色,体现宋代文人尚简的审美趣味。后两句陡然转折,从客观咏物转入主观创作困境的思考,“添诗兴”与“无诗”的矛盾,既道出艺术灵感不可强求的规律,又暗含对梅花永恒之美超越文字表达的深刻认知。
以上为【梅花】的评析。
赏析
全诗蕴含三重转折:首句“雪压横枝”的负重感与“卧浅波”的轻盈感构成视觉张力,次句“不须多”以否定句式确立审美标准,后两句通过时间维度“平生”与“今日”的对照,展现创作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微妙变化。最妙在结句“无诗奈尔何”,表面是才思枯竭的懊恼,实则是以“无言”抵达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当梅花之美已臻化境,任何文字都显多余,这种“不写之写”正是宋代咏物诗追求的至高境界。
以上为【梅花】的赏析。
辑评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秋崖(方岳)‘三花五蕊不须多’七字,可作宋人咏梅诗眼,较陆游‘何方化身千亿’更见孤峭。”
近代·钱钟书《谈艺录》:“方岳《梅花》结句与戴复古‘梅欲作诗诗说好’同一机杼,俱见宋诗自反性思维特征。”
现代·程千帆《古诗考索》:“‘今日无诗’实为对既往咏梅陈套的超越企图,与杨万里‘抛荒篱落野花栽’的革新精神相通。”
当代·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此诗展现宋代咏物诗的新走向:从客体描摹转向主体创作过程的观照。”
以上为【梅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