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药苗初生嫩绿,水蓼浮于水面,老麝敛藏香气,幼鹿新茸初长。
二月春光方化尽积雪,一番花信却又遭颠狂之风。
羽毛参差的鹦鹉通体雪白,花色浅淡的棠梨半面粉红。
正是江南寒食节将近之时,满帘飞絮伴着蒙蒙细雨。
以上为【春日山西寄王允原知司】的翻译。
注释
水生荭:水蓼,春季水生植物,《诗经·山有枢》“隰有游龙”陆玑疏“游龙,一名马蓼”
老麝收香:《坤雅》“麝绝爱其香,每为人追逐,即自投高岩,举爪剔出其香”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季风,程大昌《演繁露》“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棠梨:甘棠,《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寒食:清明前一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以上为【春日山西寄王允原知司】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细腻笔触勾勒早春画卷。首联“药苗初茁”与“老麝收香”形成植物与动物的双重起兴,暗含生机萌动与内敛修养的寓意。颔联“春光霁雪”与“花信颠风”的气候对照,既写自然现象又暗喻人生际遇。颈联“鹦鹉白”与“棠梨红”的色彩映衬,延续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设色技法。尾联“寒食飞絮”既点明时节,又以“雨蒙蒙”的迷离景致收束全篇,在视觉层次中注入时光流逝的淡淡愁绪。
以上为【春日山西寄王允原知司】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维度:意象组合上,药苗、水荭、老麝、鹿茸等意象共同构建出山西地域的春日生态;时空处理上,从“二月春光”到“寒食近”的时间推移,与“江南”“山西”的空间转换形成多维叙事;情感表达上,通过“颠风”“飞絮”等不稳定意象,在明丽春景中暗藏身世飘零之感。杨基作为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其诗风承袭晚唐温李而又自出新意,诗中“半面红”的棠梨意象,既是对李商隐“半卷红旗临易水”的化用,又暗合自身经历元明易代后“半面人生”的复杂心境。
以上为【春日山西寄王允原知司】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孟载《春日山西》诗‘参差鹦鹉全身白,浅淡棠梨半面红’一联,设色妍丽而不失雅致,足见其得晚唐神髓。”
清·陈田《明诗纪事》:“杨基七律最工,‘二月春光才霁雪’二句,状早春气候如在目前,与其《岳阳楼》‘春色醉巴陵’同为写景妙笔。”
近代·钱振锽《名山诗话》:“孟载此诗结句‘满帘飞絮雨蒙蒙’,将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与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两种意境熔铸一炉,自成明人格调。”
以上为【春日山西寄王允原知司】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