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得失如同秋毫般细微,早已超然物外、不萦于心,实在不必听闻你落第之事而感到意气激昂、心绪不平。
何不索性陪伴参寥子一道清谈雅集,自可催生无数清新诗篇,如咳唾成珠般自然涌出。
以上为【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为古代文人酬答常见形式。
2. 参寥师:即僧人道潜,号参寥子,北宋著名诗僧,与苏轼交厚,工诗文。
3. 秦太虚: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北宋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4. 举进士不得:指秦观参加进士科考试未被录取。据史料,秦观早年屡试不第,直至元丰八年(1085年)方中进士。
5. 得丧秋毫:得失如同秋日鸟兽之细毛,极言其微小。比喻功名利禄本属细微不足道之事。
6. 冥:泯灭,超脱。此处指内心已不为得失所动。
7. 不须闻此气峥嵘:不必因听闻落第之事而情绪激昂、愤懑不平。“气峥嵘”形容意气高昂或郁怒之状。
8. 何妨:不妨,何不。
9. 无数新诗咳唾成:化用“咳唾成珠”典故,比喻出口成章,文辞华美,创作丰富。
10. 咳唾成珠:出自《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后以“咳唾成珠”形容文采斐然,出口皆佳。
以上为【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赠参寥师寄予秦观(字太虚)的三首绝句之作,时值秦观应进士试不第,情绪低落。苏轼借此诗劝慰友人,以豁达之怀化解功名得失之悲。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既体现苏轼对后辈才子的关怀,又展现其一贯崇尚自然、超脱荣辱的人生哲学。他主张以文学与友情超越现实挫折,强调精神创造的价值远胜科举成败,是典型的东坡式人生智慧表达。
以上为【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情理交融,结构精炼。首句“得丧秋毫久已冥”开宗明义,以哲思之语奠定全诗基调——真正的智者早已超越世俗得失。一个“久”字表明这种超脱非临时劝解,而是长期修养所得。第二句转向劝慰对象,“不须闻此气峥嵘”,直指秦观因落第而心生不平,苏轼以长者口吻劝其放下执念。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出积极出路:不如寄情诗文,与高僧参寥子为伴,在清幽境界中激发创作灵感。“无数新诗咳唾成”一句极具感染力,既赞美了参寥与秦观的文学才华,也暗示精神世界的丰盈远胜功名之得。全诗无一字责备科场不公,却以更高层次的生命态度予以抚慰,体现了苏轼“以诗遣忧”的人文关怀与旷达胸襟。
以上为【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淡而味永,于慰人中见自家胸次。”
2. 纪昀《纪批苏诗》云:“说得洒落,非真有超然之怀不能出此语。”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邵长蘅语:“劝人忘得失,归诸吟咏,正是坡公一生受用处。”
4. 《唐宋诗醇》评此诗:“言外有深致,非徒作宽解语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酬赠诗时指出:“常于劝慰之中寓自抒怀抱,语似平淡而实含劲气。”可与此诗精神相通。
以上为【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