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该到何处去采掘菖蒲?不如低头痛饮美酒。
在京城十度逢端午,这个佳节又悄然来到。
不是张弓射箭的今日,不是投江殉国的今日,欢歌悲哭都觉无聊。
乌云挟带雷声如鼓,仿佛听见广陵狂涛。
忆往昔,看龙舟竞渡,趁江潮汹涌。
天风正怒号,仿佛投下角黍喂食馋蛟。
憔悴故园牵动我心,潦倒女儿家景物,不足以寄托我的豪情。
为和你惊人诗句,我愿以土缶和云璈。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午日和其年】的翻译。
注释
午日:端午节
其年:陈维崧字,清初阳羡词派领袖
斸蒲:挖掘菖蒲(端午辟邪习俗)
弧矢:弓箭(端午有射柳古俗)
鱼腹:指屈原投江
广陵涛:汉代广陵曲江狂涛,借喻历史洪流
角黍:粽子
土缶:瓦制乐器,喻质朴之作
云璈:玉制打击乐,喻精妙篇章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午日和其年】的注释。
评析
此词为曹贞吉与陈维崧(字其年)的唱和之作,创作于康熙年间。全词以端午习俗为切入点,通过“长安十度重午”的时空累积,构建出深沉的今昔对照。上阕“不是今朝弧矢”二句,以否定句式划清与古代忠烈传统的界限,暗含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虚无感;“云气挟雷鼓”则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历史涛声的幻听。下阕“憔悴故园心眼”三句,在个人潦倒与家国记忆的撕扯中,最终以“土缶与云璈”的粗精器乐之喻,完成对文学价值的重新确认,展现清初文人特有的沧桑美感。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午日和其年】的评析。
赏析
本词艺术成就体现在三重意境的螺旋递进:起笔用“斸蒲”“醇醪”勾勒节庆表象,旋即以“歌哭总无聊”解构传统意义;中段“云气挟雷鼓”的听觉通感,将物理时空拓展为历史心理空间;结尾“土缶与云璈”的器物对照,既自谦词作粗陋,又暗含不同美学形态的并置可能。全篇在民俗书写中植入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既疏离于忠烈传统,又难容于当下世俗,最终在文学唱和中寻得安顿。这种将节令词转化为存在思考的笔法,正是清词“深窈空凉”特质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午日和其年】的赏析。
辑评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水调歌头·午日》苍凉沉郁,似欲超越其年”
清·谭献《箧中词》:“‘土缶与云璈’五字,道尽古今才人相和真谛”
近代·卢前《饮虹簃论清词百家》:“珂雪词力量既深,悲凉亦极,此阙可窥豹斑”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午日和其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