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天空中的寒风日夜愈加凛冽,连海水也不再扬起波涛。
飞雪覆盖了千里原野,累积的冰层洁白而巍峨。
可叹你们这些居住在穷巷的百姓,没有御寒的衣裳,该如何是好?
再看那长安城的富家子弟,身着锦缎皮裘,骑着白马,玉珂鸣响。
雕花的弓袋里插着象牙装饰的强弓,正去往西山脚下射猎取乐。
以上为【苦寒行三首】的翻译。
注释
苦寒行:乐府旧题,多用以描写冰雪中的征役之苦。
厉:猛烈,凛冽。
穷阎:贫穷的里巷。阎,里巷的门。
锦裘:用锦缎做面的皮衣,华贵的御寒衣物。
玉珂:马络头上的玉石装饰,马行时相击发声。
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弧,木弓。
雕韔:刻有花纹的弓袋。韔,藏弓之袋。
阿:山湾,山脚。
以上为【苦寒行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明代“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的一首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诗人通过描绘一幅极端苦寒的社会图景,深刻地揭示了明代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前四句以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天气的酷寒,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基调。第五、六句笔锋直指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阎人”,发出“无衣当奈何”的沉痛叩问,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后四句则陡然转向,描绘了“锦裘长安儿”在同样严寒中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前后两种场景并置,形成了无比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不言批判而批判之意自见,体现了诗人深邃的社会洞察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以上为【苦寒行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其卓越的对比手法与沉郁顿挫的风格。诗人将“苦寒”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背景和引子,其真正的意图在于展现人间的“寒暖”。一边是“无衣”待毙的贫民,一边是“锦裘”射猎的贵胄,这种生存状态的巨大反差,构成了诗歌内在的核心张力。在语言上,诗人用词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被千里”的“被”字,写出了大雪的无情与广袤;“白峨峨”则形象地刻画出冰层的厚重与严寒的威压。结尾“射兽西山阿”一句,看似平淡叙述,实则意味深长,它将贵族子弟的享乐游戏与贫民在严寒中如野兽般挣扎求生的悲惨命运隐晦地联系起来,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与悲愤,使得全诗在看似客观的描绘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以上为【苦寒行三首】的赏析。
辑评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评何景明诗:“大意与李(梦阳)同,而天韵秀朗,风骨超俊,自有迥异于李者……《苦寒行》诸篇,古风犹存,直追杜陵。”
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论何景明:“信阳(何景明)之诗,虽师空同(李梦阳),然靡曼之音屏,而讽喻之义著,其《苦寒》之作,有古诗人之遗意焉。”
以上为【苦寒行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