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张良被人称作人中豪杰,
但他的容貌体态并不魁梧雄伟。
为韩国复仇的志向已经达成,
辅佐汉室建功立业的功绩也同样完美。
他运筹出奇谋,凭借三寸之舌智退敌军,
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场。
一生中,先是遇见了传授兵法的黄石公,
功成后又能追随仙人赤松子飘然引退。
以上为【张良】的翻译。
注释
子房: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封留侯。
报韩:张良祖上五世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张良曾倾尽家财寻求力士刺杀秦始皇,为韩国复仇。
翊汉:辅佐汉室。翊,辅佐。
掉三寸:指以口才、谋略游说、筹划。掉,摇动,引申为运用。
决胜在千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黄石公:传说中的隐士,曾于下邳桥上考验张良,授其《太公兵法》。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表示“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此后便逐渐隐退。
以上为【张良】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何景明对汉代开国谋臣张良的咏赞与概括。全诗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张良一生的重要节点与核心特质。首联以“人杰”与“非魁伟”的对比,打破以貌取人的俗见,强调其内在的非凡才智。颔联概述其两大功业——“报韩”与“翊汉”,展现其兼具家国情仇与经世济民的双重人格。颈联化用司马迁“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评语,凸显其作为战略家的智慧。尾联则揭示其人生两大转折:始遇黄石公而学得帝王之术,终随赤松子而明哲保身,完整地塑造了一位智谋超群、功成身退的完美智者形象。
以上为【张良】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高度的概括力与精妙的章法结构。诗人仅用八句四十字,便囊括了张良的容貌、志向、功业、智慧与归宿,可谓“字字有据,句句含典”。在结构上,前六句着力刻画张良作为“人杰”的入世功绩,后两句笔锋一转,揭示其道家色彩的出世归宿,两者形成了张力与平衡,完整地呈现了古代士人“功成身退”的理想人生轨迹。诗中“报韩”与“翊汉”、“出奇”与“决胜”、“黄石公”与“赤松子”等对仗工稳,体现了何景明作为“前七子”代表,在诗歌形式上追摹盛唐、讲究格律的创作特点。全诗在咏史中寄托了诗人自身对智慧、功业与人格完善的向往。
以上为【张良】的赏析。
辑评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 ‘报韩’、‘翊汉’,通首以此二语为骨。 末言始以黄石,终以赤松,见事业、神仙两得其全也。” (点明“报韩”、“翊汉”是全诗纲领,并指出结尾点出张良在事业与修仙两方面都得以圆满。)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何景明诗宗法少陵(杜甫),……《张良》一作,格高调响,摹写留侯(张良)神情毕肖。” (指出何景明诗学杜甫,并称赞《张良》一诗格调高亢,生动地刻画了张良的形象。)
现代学者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 何景明此类咏史诗,旨在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哲学。《张良》诗中‘出奇掉三寸,决胜在千里’的智慧,‘一遇黄石公,还从赤松子’的际遇与抉择,正是明代前期士大夫所向往的立身之道。” (从思想史角度阐释,认为此诗反映了明代前期士人的理想人格模式。)
以上为【张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