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万家灯火洋溢佳节欢腾,高楼上更漏将尽天将破晓。
舞姿缠绵让明月流连缓行,歌声婉转如绿云缭绕繁密。
雪覆城郭正值初春放晴,烟笼都城夜晚毫无寒意。
在那石桥垂柳的尽头,游春女子环佩叮咚缓步而来。
以上为【元夕】的翻译。
注释
1. 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2. 玉漏:古代计时工具,以玉饰漏壶,代指时间
3. 华月:皎洁的月光
4. 绿云:比喻歌舞女子浓密的发髻
5. 雪郭:城郭上的积雪
6. 春初霁:初春雪后转晴
7. 烟城:雾气笼罩的城池
8. 尽桥:桥名,或指桥的尽头
9. 游女:出游的女子
10. 佩珊珊:衣佩玉饰叮咚作响
以上为【元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元宵盛景为载体,通过“灯火”“歌舞”“雪霁”“游女”等多维意象的并置,构建出立体生动的节日空间。全篇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视觉推移:首联总写万家灯火与时间维度,颔联聚焦艺术展演,颈联转写自然环境,尾联定格人物特写。在“玉漏残”与“春初霁”的时间暗示中,既传递了良宵苦短的惆怅,又暗含对春回大地的欣然期待。
以上为【元夕】的评析。
赏析
作为明代前七子代表作,此诗彰显了何景明“复古而非摹古”的创作理念。首联以“万家欢”与“玉漏残”形成欢聚与迟暮的张力,奠定全诗既热烈又怅惘的基调。颔联“舞留月缓”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情感,“歌袅绿云”通感运用精妙。颈联“雪郭”“烟城”对仗工稳,用“春初霁”暗喻节日驱散严寒的社会功能。尾联化用《诗经》“佩玉琼琚”意象,在垂柳画桥的映衬下,将游女风姿与环佩清响熔铸成余韵悠远的视觉听觉复合画面。
以上为【元夕】的赏析。
辑评
1.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仲默诗如‘舞留华月缓,歌袅绿云繁’,风华掩映,复带苍深”
2.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大复《元夕》诗,能于李颀、崔液中别开生面”
3. 清·陈田《明诗纪事》:“‘雪郭’一联状元夕景物,非身历不能道”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何大复炼句之工,‘尽桥垂柳外’五字可作画本”
5. 钱基博《明代文学》:“此诗承盛唐余韵,而‘烟城夜不寒’句已露宋诗理趣”
以上为【元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