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乡野间少有宾客往来,柴门前落叶堆积厚厚一层。
平日闲居不曾打扫屋室,客人到来方才梳理鬓发。
暂且为君烹茶对坐,又因赏看竹林挽留。
若有登临山水的兴致,更可共上水边小楼。
以上为【客至】的翻译。
注释
1. 逢迎:接待宾客,《史记·刺客列传》"太子逢迎,却行为导"
2. 柴门:荆条编扎的简陋之门,陶渊明《归园田居》"柴门何萧条"
3. 看竹:《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
4. 登临:登山临水,《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5. 水边楼:何景明故居信阳有贤隐寺临水建筑,《汝南志》"贤隐寺北有涧,涧上有楼"
以上为【客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野外逢迎少"的寂寥起笔,通过"落叶稠"与"不扫室"的萧疏意象,勾勒出隐士生活的本真状态。何景明巧妙运用"客到始梳头"的生活细节,在杜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经典范式外,别创明代士人"以真为美"的审美趣味。尾联"更上水边楼"的邀约,将王维"流水如有意"的禅意转化为友朋共赏的雅趣,体现前七子"诗必盛唐"理论下的创作实践。
以上为【客至】的评析。
赏析
此诗当作于正德年间何景明辞官归隐信阳时期,是其《大复集》中田园诗的代表。首联"野外逢迎少"既暗合《周易"遁世无闷"的哲学选择,又以"落叶稠"的季相特征构建出谢灵运"石门岩上宿"般的幽独空间。颔联"不扫室"与"始梳头"的对照,既承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名士风度,更将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的待客礼仪推向极致化的真率,此种对盛唐诗境的改造,正是明中期复古派"舍筏登岸"创作理念的体现。颈联"烹茶看竹"连续用典,既化用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道美学,又暗合王徽之"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竹癖,在陆羽《茶经》"精行俭德"与《礼记·礼器》"如竹箭之有筠也"的传统文化符号中,注入明代士绅的生活雅趣。尾联以"登临兴"收束,既呼应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山水传统,又以"水边楼"的实景留下余韵,这种将日常生活诗化的笔法,实为从李东阳"茶陵派"到袁宏道"性灵说"的过渡形态。
以上为【客至】的赏析。
辑评
1.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仲默此诗,真趣盎然。'客到始梳头'五字,画出懒癖,较杜工部'昼引老妻乘小艇'更觉天机荡漾。"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大复五律最得唐髓,'人闲不扫室'一联,直摩王右丞《山居即事》之垒,而真率过之。"
3. 王世贞《艺苑卮言》:"何李并称,然信阳蕴藉胜北地。如《客至》结句'更上水边楼',即摩诘'欲投人处宿'遗响。"
4. 陈田《明诗纪事》:"仲默归田后诸作,渐造平淡。《客至》诗通首闲适,『且为烹茶坐』十字,可作《茶经》题辞。"
以上为【客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