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楼阁掩映在青枫之外,南国的天空尚未降霜。
寒山低矮,飞鸟掠过山脊;芳草岸边,斜阳缓缓沉落。
又不禁感叹时光已晚,徒然怜惜自己鬓发斑白。
故乡园中那几条小径已入深秋,不如归去,笑对醉中的酒杯。
以上为【初冬登南楼】的翻译。
注释
1. 王恭(约1350—?):字安仲,号皆山樵者,福建长乐人,明初“闽中十子”之一,永乐初被荐修《永乐大典》,后辞归,卒于任所。诗风清丽婉约,多写山水田园与羁旅情怀。
2. 南楼:泛指南方城楼或临水高楼,具体地点不详,或为诗人故乡附近登览之所。
3. 青枫:常绿或落叶乔木,秋季叶色转红,古诗中多用于渲染秋意或离愁。
4. 南天叶未霜:南方气候温暖,初冬时尚未见霜降,树叶未凋。
5. 寒山低度鸟:寒山低缓,飞鸟从山腰或山脊飞过。“度”通“渡”,飞越之意。
6. 芳岸:长满香草的水边堤岸,亦可泛指景色优美的河岸。
7. 年光暮:岁月将尽,喻人生晚年。古人常以四季喻人生阶段,冬为暮年。
8. 鬓发苍:鬓角头发花白,指年老。
9. 故园三径:化用汉代蒋诩隐居典故,《三辅决录》载蒋诩罢官后,于舍前辟三径,唯与羊仲、求仲往来。后以“三径”代指归隐家园。
10. 醉壶觞:指饮酒至醉。壶觞为盛酒器皿,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引壶觞以自酌”,此处承其意,表达归隐自适之志。
以上为【初冬登南楼】的注释。
评析
王恭《初冬登南楼》是一首典型的登临感怀之作。诗人于初冬时节登楼远眺,眼前虽是南国未霜、枫青日暖之景,却因“年光暮”“鬓发苍”而触发迟暮之悲与思归之情。前四句写景清丽悠远,后四句抒情沉郁内敛,情景交融,结构严谨。诗中“复叹”“空怜”二字,道出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无奈;尾联以“归笑醉壶觞”作结,表面洒脱,实则暗含仕隐矛盾与故园之思。全诗语言简净,意境萧疏而不凄苦,体现了明初闽中诗人温婉含蓄、重情尚雅的风格。
以上为【初冬登南楼】的评析。
赏析
《初冬登南楼》以登高望远起笔,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清旷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楼隐青枫外”一句,以“隐”字写出楼阁与自然相融的幽静;“南天叶未霜”点明时令地域,暗示南方初冬的温和,为后文的感伤埋下反衬之笔。颔联“寒山低度鸟,芳岸入斜阳”对仗工整,画面感极强:低山、飞鸟、芳岸、斜阳,构成一幅宁静而略带苍茫的黄昏图景,动静相宜,色彩柔和。颈联陡转,由景入情,“复叹”“空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深切感喟。尾联借用“三径”典故,呼应陶渊明式的归隐理想,以“归笑醉壶觞”收束,看似超然,实则蕴含仕途倦怠与故园难归的复杂情绪。全诗情感层层递进,语言清雅,意境悠远,在明初闽派诗中颇具代表性。
以上为【初冬登南楼】的赏析。
辑评
1. 《明史·文苑传》:“闽中十子,王恭其一也,诗格清婉,有唐人遗韵。”
2. 高棅《唐音癸签》卷二十九:“闽中诸子,皆宗法盛唐,王安仲尤得王孟之清致。”
3. 朱彝尊《明诗综》卷三十一:“恭诗如‘寒山低度鸟,芳岸入斜阳’,清丽可诵,不减钱刘。”
4.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安仲诗多闲适之致,而骨力不弱,此‘复叹年光暮’一联,情真语挚。”
5. 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七:“王恭……诗不事雕琢,自然清远,‘故园三径晚,归笑醉壶觞’,有靖节遗风。”
以上为【初冬登南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