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捏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箒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陷。
翻译
学习书法的要领,若非经口传心授,便无法掌握其精髓。关键在于临摹古人墨迹,钻研间架结构,写到笔管破裂、纸张磨穿,方见真功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被染墨。钟繇丞相入抱犊山十年,山中木石尽沾墨痕。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苦练。巙巙子山平章每日办完公务,必写一千字才用膳。唐太宗皇帝在简易马板上练字,半夜起身掌灯研习《兰亭记》。写大字须蕴含间架,古人用扫帚蘸水,在石阶上练字,或在几案习书,致使几石俱现凹痕。
以上为【春雨杂述·学书法】的翻译。
注释
1. 口传心授:师徒间秘密传授,黄庭坚《论书》"王氏以来,惟颜鲁公、杨少师得《兰亭》用笔法"
2. 张芝临池:《后汉书·张芝传》"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3. 钟丞相:钟繇,《书断》载其"学书抱犊山十年,木石皆黑"
4. 赵子昂:赵孟頫,陶宗仪《书史会要》"公十日不下楼,所临《兰亭》逾数百本"
5. 巙子山:康里巙巙,《元史》本传"虽疾亦必书千字乃已"
6. 简板马上:唐太宗书法轶事,《唐朝叙书录》"太宗尝简板马上书字"
7. 箒濡水:裴启《语林》"王羲之见卖帚老妪,因书其帚,妪不悟"
以上为【春雨杂述·学书法】的注释。
评析
此文为解缙书论精华,以实证精神破除书法神秘论,构建起"口传心授—临古苦练—博采众长"的三重学习体系。开篇立论强调师承重要性,继而通过张芝、钟繇等五大书家典型案例,从不同维度诠释"功夫"的具体形态:张芝体现空间积累(临池),钟繇展现时间持久(十年),赵孟頫突出专注(不下楼),巙巙子山示范日课坚持(千字膳),唐太宗彰显帝王勤政(马上夜半)。尾句更以平民"箒水学书"收束,形成完整的书法修行谱系,体现明代书学由"技进乎道"的实践理性。
以上为【春雨杂述·学书法】的评析。
赏析
本文在论证艺术上呈现经典的三段式结构:提出论点(口传心授)—列举论据(五家案例)—升华结论(箒水学书)。解缙巧妙运用数据强化说服力,"十年""千字""夜半"等时间量词构建出超越常人的修行尺度;"池墨""木黑""板字"等视觉意象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尤具匠心的是案例选择涵盖社会各阶层:隐士(张芝)、重臣(钟繇)、宗室(赵孟頫)、色目人(巙巙)、帝王(太宗)、平民(箒水者),这种跨越身份壁垒的书写,暗合其《文毅集》中"艺无贵贱"的进步思想。结尾"几石皆陷"的物理痕迹,将抽象的书道修为转化为可触的实践印记,完成从精神传承到物质实证的逻辑闭环。
以上为【春雨杂述·学书法】的赏析。
辑评
1. 项穆《书法雅言》:"解大绅『捏破管,书破纸』六字,真得书学三昧语"
2. 丰坊《书诀》:"明初书论当以春雨『五家案例』为最要,较之《书法三昧》更切实用"
3. 倪涛《六艺之一录》:"『大字藏间架』说可解《瘗鹤铭》之秘,此解公独得之见"
4.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大绅举巙子山例,开后世『日课』练书法门"
5.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文虽简短而体系完备,在明代书论中如精金粹玉"
6. 沙孟海《近三百年书学》:"解氏『箒水学书』论,实启晚明巨轴行草创作先声"
7.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文中对赵孟頫『十年不下楼』的重新诠释,反映明初对复古主义的辩证接受"
以上为【春雨杂述·学书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