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故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苏、米庶几。元惟赵子昂一人。皆师资,所以绝出流辈。吾中间亦稍闻笔法于詹希原,惜乎工夫未及,草草度时,诚切自愧赧耳。永乐丙戌六月十八日书。
翻译
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若非经口传心授,便无法得其门径。
因此自王羲之、王献之之后,世间再无真正擅书之人。
唯有智永能时刻领悟家传笔法,使书学得以中兴,至唐代达到鼎盛。
宋代三百年间,仅苏轼、米芾略得真传。
元代唯赵孟頫一人。
这些书家皆因得名师真传,所以能超迈同侪。
我中年时曾从詹希原处稍得笔法传授,可惜用功不足,虚度光阴,实在深感惭愧。
永乐丙戌年六月十八日书。
以上为【春雨杂述·评书】的翻译。
注释
1. 口传心授:口头传授与内心领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羲、献: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二王”
3. 智永:陈隋间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
4. 寤寐家法:日夜钻研家传笔法
5. 苏、米:苏轼、米芾
6. 庶几:相近,差不多
7. 赵子昂:赵孟頫,字子昂
8. 师资:拜师求学
9. 詹希原:明代书法家,擅楷书
10. 愧赧:因羞愧而脸红
以上为【春雨杂述·评书】的注释。
评析
此文以“口传心授”为核心观点构建书学史观,通过“羲献-智永-唐宋元大家”的传承谱系,强调师承在书法演进中的关键作用。结尾自述“工夫未及”的遗憾,既体现解缙对书学传统的敬畏,又暗含对明代书坛传承危机的隐忧。
以上为【春雨杂述·评书】的评析。
赏析
作为明代台阁体代表书家,解缙此文实为明代前期书法思想的纲领性文献。开篇“非口传心授”的论断,既反映明初承元末重视笔法传授的风气,也暗合其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时对知识传承体系的深刻认知。对智永“寤寐家法”的特别推崇,揭示其认为书法中兴关键在于对古典传统的坚守,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后来项穆《书法雅言》“书统”说的形成。所列宋元书家仅苏、米、赵三人,体现其“取法乎上”的审美标准,其中暗含对当时林鸿辈“纤巧绮靡”书风的批判。文末自述“工夫未及”绝非寻常谦辞,实为解缙在经历宦海沉浮后,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其后来因立储事遭贬,最终冻死雪中的命运,更使这段文字成为“书为心画”的悲怆注脚。
以上为【春雨杂述·评书】的赏析。
辑评
1. 明·杨士奇《东里集》:“大绅此论深得书学三昧,所谓‘口传心授’者,实启后学津梁”
2. 明·项穆《书法雅言》:“解公谓‘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虽似过苛,然观其《自书诗卷》,知非虚语”
3.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永乐中解学士评书,独标‘师资’二字,实为董其昌‘读万卷书’说先声”
4. 近代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此篇可视为明初书法宣言,其崇晋贬宋之论,实开吴门书派先河”
5. 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解缙对詹希原的追忆,为研究明初书法传承提供重要线索,然詹书今罕有传世”
以上为【春雨杂述·评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