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日与彤霞映照晚坡,东州路途你心境如何?
蝉离楚地柳鸣声渐稀,叶落嵩山云间秋意多。
四海之内尽可闲居自在,关隘谁人问旧日经过?
叮嘱一句:若访春山寺,白乐天禅心可还在么?
以上为【送僧归洛中】的翻译。
注释
东州:指洛阳,因其在长安之东,唐代称东都。
楚柳:楚地之柳,点明送别地点在长江流域(齐己长期居湖南)。
嵩云:嵩山之云,嵩山近洛阳,暗示归途方向。
关头:指潼关、武关等入洛要隘,暗含世路沧桑。
春山寺:可能指洛阳香山寺(白居易晚年隐居处)或虚指山林寺院。
白乐天:白居易,号乐天,晚年皈依佛教,以“闲适诗”著称。
以上为【送僧归洛中】的注释。
评析
此诗打破常规送别诗的愁绪框架,以开阔的时空笔法勾连楚地(送别处)与嵩洛(归处),通过蝉稀叶落的秋意隐喻世事无常。尾联借追问白居易(曾隐居洛阳香山寺)的禅心是否尚存,既呼应僧人身份,又暗含对精神传统的追慕。齐己作为诗僧,将佛理隐于淡雅意象中,展现晚唐禅诗“空灵中有沉思”的特质。
以上为【送僧归洛中】的评析。
赏析
首联以“赤日彤霞”的绚烂反衬离别的淡然,问句“兴如何”尽显禅者超脱。颔联对比“楚柳”与“嵩云”,以蝉声稀疏、落叶渐多暗喻修行如四季更替,需顺应自然。颈联“海内闲去住”呼应佛家随缘之境,“关头谁问”则暗含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尾联巧妙将送别转为对精神圣地的探寻,以白居易作为文人参禅的象征,追问中寄托对纯真禅心的守护之意。全诗景语疏淡而理趣深长,堪称诗禅合一的佳作。
这首诗以送别为缘起,实则探讨修行者的心灵归宿。齐己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将个人离情升华为对禅意传统的追索,尾联对白居易的叩问更折射出晚唐文人融合儒释的精神追求。诗中无悲泣之态,而自有云卷云舒的从容,展现了诗僧独特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送僧归洛中】的赏析。
辑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齐己诗清润平淡,此作尤见其以禅心化离思,尾联叩问乐天,余韵悠远。”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僧诗易入空疏,而齐己‘叶到嵩云落渐多’句,即景即理,得中唐韦柳遗风。”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晚唐禅诗如齐己此作,已从贾岛之瘦硬转向圆融,对宋人‘以禅喻诗’颇有启发。”
以上为【送僧归洛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