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北来的儒士们传说,
许州有位善诗的僧人。
白日里身心长倚禅定,
清秋时登临塔上层巅。
诗语虽依景物而得,
禅理终要契入无证之境。
敢望您多开示玄奥,
贫僧孱弱老迈恐难承当。
以上为【寄许州清古】的翻译。
注释
许州:今河南许昌,唐代中原佛教重镇
吟僧:诗僧,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释门中为诗者不少”
身长倚:禅定姿势,《楞严经》“身心快然,获大安稳”
无徵:佛教术语,指超越言诠验证的真理,《金刚经》“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
孱微:僧人自谦词,贯休《送僧归山》“病孱慵负懒”
以上为【寄许州清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儒士说”起笔,巧妙点明清古禅师诗名远播。颔联“白日身长倚”写禅定功夫,“清秋塔上层”状超然境界,在时空交错中构建僧侣的精神画像。颈联“言依景得”与“理入无徵”形成诗禅双照的辩证观,尾联“敢望多相示”的谦卑求教,暗合佛教“依法不依人”的教义。全诗将方外之交的相知相敬,升华为对终极真理的共同追寻。
以上为【寄许州清古】的评析。
赏析
诗歌通过四重维度展现方外神交:听闻维度(北来儒士说)、修行维度(身倚塔层)、诗禅维度(言理相即)、求道维度(相示孱微)。齐己特别强调“言虽依景得”的创作观,既承认诗歌需要景物依托,又指出禅理必须超越现象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审美态度,深得佛教中道义谛。尾句“老不胜”的自贬,并非世俗谦辞,而是暗喻“言语道断”的宗教体验——真正的法乳难用文字传递,这与后来严羽“诗道亦在妙悟”的论断遥相呼应。
以上为【寄许州清古】的赏析。
辑评
宋·释惠洪《林间录》:“齐己《寄清古》诗,‘理要入无徵’五字,足为诗僧纲宗,较皎然《诗式》更得禅髓。”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唐僧齐己与清古往还作,‘白日身长倚’句,即《维摩经》‘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之注脚。”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言虽依景得,理要入无徵’二语,道尽释子诗三昧,在寒山、拾得之上。”
近代·陈垣《释氏疑年录》:“齐己此诗可证唐末禅林诗文酬唱之盛,‘许下有吟僧’足与‘郑谷有诗僧’并观。”
当代·孙昌武《禅思与诗情》:“该诗展现晚唐诗僧双重身份认同:既是持戒修行者,又是诗歌创作者,在文字与般若间寻求平衡。”
以上为【寄许州清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