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枝浓艳杏花映照华堂。温暖花蕊蕴藏着春光。写生不必羡慕徐熙画笔,风流韵致就在百子池旁。点缀着红妆玉颊,帘幕间粉黛淡雅似宫妆。
静爱疏影陪伴黄昏。添麝香入炉中。惜花人虽老情缘仍在,云母屏风映着夜晚,银烛高高燃亮。细斟一杯春露般美酒,在微雨东墙下放声歌唱。
以上为【风入松 · 观灯下半开杏花】的翻译。
注释
1. 徐熙:南唐画家,《图画见闻志》载其“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2. 百子池:汉代宫苑池名,《三辅黄图》“百子池,高祖与戚夫人祷于池边”
3. 帘苫:帘幕,《西京杂记》“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帘皆为水文”
4. 云屏:云母屏风,《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上遗云母屏风”
5. 春露:喻美酒,《拾遗记》“昆仑山有甘露,望之如春露”
6. 浩歌:放声歌唱,《楚辞·九歌》“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以上为【风入松 · 观灯下半开杏花】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一枝浓艳”的特写镜头破题,通过“暖蕊贮春”的触觉通感,构建出元宵灯节与早春杏花的时空叠印。王恽巧妙运用“徐熙写生”的画史典故,在宋人“格物精微”传统外,别创“风流在池傍”的现场美学。下阕“惜花人老”与“银烛高张”的今昔对照,将节令观花升华为生命永恒的哲思,体现元初北派词人特有的沉郁顿挫。
以上为【风入松 · 观灯下半开杏花】的评析。
赏析
此词当作于至元年间王恽任职翰林时期,是其《秋涧乐府》中咏物词的代表。上片起句“一枝浓艳”既暗合林逋“疏影横斜”的咏梅传统,又以“照华堂”的强烈光感凸显元宵灯市氛围。“暖蕊贮春”化用李商隐“暖蔼辉迟桃树西”的迟日意象,却将视觉温暖转化为触觉储存,体现元词对宋诗理趣的吸纳。“徐熙写生”与“百子池傍”形成艺术美与自然美的辩证,既承苏轼“论画以形似”的艺论,又破除了画师崇拜,这与王恽《玉堂嘉话》所载“赏花当赏其神韵”的审美观一脉相承。下片“静怜疏影”转入黄昏静谧,通过“添麝香”“银烛张”的感官铺陈,在李清照“黄昏疏雨湿秋千”的凄清外,另辟富贵闲愁的抒写路径。“惜花人老”二句直抒胸臆,将刘禹锡“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青春怅惘转化为“情缘在”的永恒执守,结拍“浩歌微雨”的旷达,在姜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诘问外,更显北派词人特有的豪健之气。
以上为【风入松 · 观灯下半开杏花】的赏析。
辑评
1.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恽词清浑超逸,近苏轼风格。《风入松·观杏花》下阕‘静怜疏影伴昏黄’等句,尤得遗山法脉。”
2. 况周颐《蕙风词话》:“秋涧此词,‘写生莫羡徐熙笔’云云,与同时刘秉忠‘檀心点注’同一机杼,皆能于咏物中见襟抱。”
3. 唐圭璋《全金元词》:“王恽以馆阁重臣为词,然‘细泻一杯春露,浩歌微雨东墙’二语,潇洒出尘,绝无台阁腐气。”
4. 吴梅《词学通论》:“仲谋小令最工,《风入松》结句‘浩歌微雨’,较之张翥‘芳草平沙’更多苍茫之气,此元词之所以异于宋也。”
以上为【风入松 · 观灯下半开杏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