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乌云从天边翻涌而起,忽然间如同车盖般遮蔽天空。
凝神注视还未来得及眨眼,浓云密布已弥漫四野。
惊雷炸响如烈火迸发,高大的树木被震得粉碎。
大地轰鸣,烈焰冲天,万夫为之瘫倒失能。
屋檐滴水如绳索般不断坠落,白昼之中竟出现昏暗之象。
日光被遮蔽,天地晦昧难辨。
过了片刻方才收敛,原野之上已无完整之地。
以上为【跋姜君弼课册】的翻译。
注释
1. 跋:文体名,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之后的文字,多为评论、考证或记事。
2. 姜君弼:人名,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同时代人,其“课册”或指读书笔记、习作集等。
3. 云兴天际:云气从天边升起。
4. 歘(xū):同“欻”,忽然、迅疾貌。
5. 车盖:古代车上遮阳避雨的大伞状物,此处比喻乌云密布如盖。
6. 凝矑(lú)未瞬:目光凝视尚未眨眼。矑,眼珠,引申为视线。
7. 霪(dàn)䨴(dá):云盛貌,形容云层浓厚密集。
8. 惊雷出火:雷声剧烈如火爆发,或指雷电交加。
9. 乔木麋碎:高大树木被雷击或风暴摧折而碎裂。麋,通“糜”,粉碎。
10. 殷地爇空:大地震动,烈焰升腾于天空。殷,震动、轰鸣;爇(ruò),焚烧。
11. 万夫皆废:众人皆惊骇瘫倒,无法行动。
12. 霤绠(liù gěng)四坠:屋檐雨水如井绳般不断下落。霤,屋檐滴水;绠,汲水绳。
13. 日中见昧:白昼之中却显昏暗,指雷雨导致天色阴沉。
14. 移晷(guǐ)而收: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晷,日影,代指时间。
15. 野无完块:田野上没有完整的地方,形容破坏严重。
以上为【跋姜君弼课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跋姜君弼课册》中的题诗,以极富张力的笔触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或雷暴天气)景象。全诗气势磅礴,语言奇崛,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将自然之力写得惊心动魄。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自然之威猛反衬人世之渺小,亦可能暗含对时局动荡或人生无常的感慨。作为“跋”文中的诗作,它既是对课册内容的回应,也体现了苏轼豪放雄健的诗风和深邃的哲思。
以上为【跋姜君弼课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雷霆万钧之势开篇,通过“云兴天际,歘若车盖”迅速营造出压抑而紧张的氛围。继而以“凝矑未瞬,弥漫霮䨴”写出变化之速,令人猝不及防。中间四句“惊雷出火……万夫皆废”层层递进,从听觉(惊雷)、视觉(乔木碎)、感觉(地动山摇)到心理震慑(万夫皆废),全方位展现自然灾害的恐怖威力。后四句转入细部描写,“霤绠四坠”写雨势之大,“日中见昧”写天色之异,“移晷而收”点明过程之短暂却剧烈,“野无完块”则以结果收束,余韵苍凉。全诗节奏紧凑,意象密集,语言峻峭,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冲击力,体现了苏轼诗歌中少见的雄奇险怪风格,与其一贯的旷达清丽形成对照,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以上为【跋姜君弼课册】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不见于通行别集,或为题跋附诗,然气象峥嵘,辞采奇崛,足见东坡笔力。”
2.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未收录此诗,疑为后人误题或佚篇残句。
3. 近人孔凡礼《苏轼年谱》亦未载此诗,学界对其真伪尚存争议。
4. 部分学者认为此诗风格近于韩愈、孟郊之奇险一路,与苏轼主流风格有异,或为托名之作。
5. 当代研究者指出,若确为苏轼所作,则反映了其对自然力量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考,可补对其诗风认识之不足。
以上为【跋姜君弼课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