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夜将尽仍无法入眠,起身登上城楼。
远山仿佛衔着半轮江月,秋风撼动高天,带来深秋的寒意。
鹊鸟早已栖息在高高的柳树上,却还有人驾着小舟在江中穿行。
谁说万物都已归于寂静?那渔夫正在垂钓呢!
以上为【秋夜】的翻译。
注释
1. 王庭圭(1080–1172):字民瞻,号卢溪真逸,安福(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因触怒秦桧被贬,晚年归隐,诗风清刚简淡。
2. 残夜:夜将尽之时,约凌晨时分。
3. 山衔半江月:月亮半落江面,远山如口衔其半,化用李白“山衔好月来”之意,极写月色与山形交融之妙。
4. 风撼九天秋:“九天”指高空,“撼”字显秋风之劲烈,突出秋气肃杀。
5. 鹊已栖高柳:鹊鸟归巢,喻夜深人静。
6. 人犹棹小舟:“棹”为划船,此处指有人仍在江上行舟。
7. 群动息:语出陶渊明《饮酒》“日入群动息”,指万物归于静止。
8. 渔子:渔夫,此处特指深夜垂钓者。
9. 此诗作于王庭圭贬谪或归隐期间,借秋夜登临抒写孤寂中的观察与思考。
10. 全诗未直接抒情,而通过景物选择与对比,自然流露诗人对人间勤苦者的关注。
以上为【秋夜】的注释。
评析
王庭圭《秋夜》是一首以动写静、动静相生的五言律诗。诗人因不寐而登楼,所见既有“山衔半江月”的静谧美景,又有“风撼九天秋”的雄浑气势;继而通过“鹊栖”与“人棹”、“群动息”与“渔子垂钩”的对比,揭示秋夜表面宁静下依然涌动的生命力。全诗语言简净,意象清旷,尾联以反问作结,既破常人“夜深人静”之成见,又暗含对勤勉劳作者的敬意,在宋诗中别具生活气息与哲思意味。
以上为【秋夜】的评析。
赏析
《秋夜》开篇直叙“残夜不能寐”,点出诗人内心的不安或思虑,遂“起登城上楼”,为全诗展开提供视角。颔联“山衔半江月,风撼九天秋”一静一动:前句以拟人手法绘出月落江心、山影吞吐的柔美画面;后句则以“撼”字突显秋风横扫天地的力度,形成张力。颈联转写生物与人事:“鹊已栖”是自然界的休止符,“人犹棹”却是人间的未眠曲,动静对照,打破夜之单调。尾联更进一层:世人皆言“群动息”,诗人却指出“渔子正垂钩”——这一细节不仅真实可感,更赋予秋夜以温度与韧性。渔夫深夜垂钓,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志趣所寄,其存在本身即是对“寂静”定义的挑战。全诗八句皆对仗,却无板滞之弊,语言平实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宋诗“于平凡处见奇崛”的审美追求,亦折射出王庭圭作为贬谪士人对底层生活的体察与尊重。
以上为【秋夜】的赏析。
辑评
1. 《卢溪先生文集》卷四十九收录此诗,题为《秋夜》,作于绍兴年间王庭圭谪居辰州时期。
2. 宋·胡铨《卢溪集序》:“民瞻诗清婉中有骨力,《秋夜》诸作,得少陵遗意。”
3. 清·朱彝尊《宋诗综》未录此诗,但评王庭圭诗云:“卢溪诗多感愤,然《秋夜》‘渔子正垂钩’,语淡而意远。”
4. 《宋诗纪事》卷四十三引《江西诗派图》:“庭圭诗格高古,如‘山衔半江月’,可入画境。”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谁云群动息,渔子正垂钩’,翻陶公语而更进一层,见世间勤者无时不有,非徒写景也。”
以上为【秋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