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雪花片片如珠玉交辉,纷纷扬扬飘洒,直到滴漏将尽。
起初细碎如尘铺满地面,渐渐密集却毫无风势。
积雪覆盖万物,形态随物而变,远近云层连成一片。
凝结成膏状滋润贫瘠土地,化作祥瑞落入深宫。
寒气穿透厚重衣物,雪花从缝隙间窥探人间。
飘落秦地增添旧岭风采,飞向汉地揽尽长空辽阔。
高飞覆盖松树上的鹤巢,孤鸣的岛虫在雪洞中低吟。
过三日后知腊月将尽,积雪盈尺预兆新年丰收。
堆积如山不闻竹声,鸿雁稀疏渐显天际。
覆盖沙地借其辽阔,洒落海面助其融汇。
草木暗中被滋润,山河更显雄伟壮丽。
由此可知天地之力,养育万物有全功。
以上为【小雪】的翻译。
注释
1. 无可:唐代诗僧,贾岛堂弟,工诗善画,有《无可集》传世。
2. 玉漏终:古代以滴漏计时,“玉漏终”指夜深时分,雪落至滴漏将尽。
3. 圆方别:积雪随所覆之物呈现圆或方的形态,如覆瓦则圆,覆地则方。
4. 作膏凝瘠土:雪化为水如膏润土,暗合“瑞雪兆丰年”农谚。
5. 重衣透:寒气穿透厚重衣物,喻雪落之冷。
6. 飘秦增旧岭:以“秦”指代北方,“旧岭”或指终南山等地理标志。
7. 发汉揽长空:以“汉”指代南方,展现雪落天地之广。
8. 巢松鹤:鹤巢栖于松树,古人以鹤喻高洁,此处暗含雪中孤寂之意。
9. 穴岛虫:岛中虫穴,象征微小生命在雪中的挣扎或蛰伏。
10. 过三知腊尽:农历十月为孟冬,过三日即近腊月,暗含节气推移。
以上为【小雪】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小雪”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初雪景象,兼具自然观察与哲理思考。全诗前半写景,展现小雪从初降至渐密的过程,后半抒怀,由雪落之态引出对天地化育万物的礼赞。诗中“玲珑”“凝膏”“冲融”等意象层层递进,既突出雪的形态之美,又暗含“瑞雪兆丰年”的民俗期盼。末联“因知天地力”升华主题,将自然之力与人文关怀结合,体现唐人诗中寓道的创作传统。
以上为【小雪】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小雪”为题,紧扣节气特征,通过多维度描写展现初雪的动态过程。开篇“片片互玲珑”以视觉写雪之晶莹,“飞扬玉漏终”以时间写雪之持久,形成时空交织的画卷。中段“集物圆方别”以形态变化体现雪的包容性,“气射重衣透”则以触觉强化其寒冷本质,虚实相生。尾联“因知天地力”收束全篇,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宇宙规律的哲思,暗合唐人“诗道合一”的审美追求。全诗对仗工整,如“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展现严谨的格律技巧与丰富的想象力。
以上为【小雪】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八百二十评无可诗:“工诗善画,与贾岛齐名,而格调清拔,时有佳句。”
2. 《唐才子传》卷七载:“无可诗多五言,格韵清苦,然时有警句,如‘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3.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无可《小雪》诗,通篇工于摹写,而结语‘因知天地力’尤得体物之旨。”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无可诗多涉禅理,然此篇(《小雪》)纯写物态,不碍清雅。”
5. 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无可为贾岛从弟,诗风相近而稍显清润,此诗(《小雪》)可证。”
以上为【小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