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日来临深谷积雪方才消融,黄莺告别寒林依偎翠绿枝条。
处处怜爱烟霞美景,隔帘尤喜啼声娇柔。
不似杜鹃对残月悲啼,只随天鸡在清晨婉转。
少妇聆听时忆起旧曲,玉楼从此奏响云门韶乐。
以上为【咏莺】的翻译。
注释
1. 深谷:幽深山谷
2. 寒林:冬季林木
3. 翠条:翠绿枝条
4. 烟景:云烟缭绕的春景
5. 蜀魄: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魂魄所化
6. 天鸡:神话中报晓之鸡
7. 诘朝:清晨
8. 旧曲:古曲《玉树后庭花》等
9. 玉楼:华丽楼阁
10. 云韶:黄帝《云门》与虞舜《韶》乐合称
以上为【咏莺】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姚合咏物诗代表作,通过多重对比展现黄莺的春之特质。首联“春来深谷”与“莺别寒林”构成季节转换的时空背景,颔联“烟景好”与“语声娇”分别从视觉听觉勾画莺之形神,颈联“不同蜀魄”与“唯逐天鸡”以夜昼啼鸣差异凸显其欢快品性,尾联“少妇思曲”与“玉楼云韶”将自然鸟鸣升华为艺术雅音,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诗意转化。
以上为【咏莺】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体现姚合“刻意苦吟”的创作特色。起笔以“雪方消”精准捕捉早春时令,用“傍翠条”动态细节写莺择良木而栖的智慧。颔联“隔帘多爱语声娇”以帘幕阻隔强化听觉美感,与白居易“间关莺语花底滑”异曲同工。颈联用典精妙,“蜀魄啼残月”暗含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悲情,“天鸡啭诘朝”则化用李白“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壮阔,通过夜/昼、悲/欢的二元对立,塑造出黄莺专司晨曲的乐师形象。尾联视角突转,引入“少妇听莺”的闺阁场景,“思旧曲”既写对往昔的怀念,更暗含对盛世雅音的追慕;“动云韶”的结句如黄钟大吕,将个体感伤升华为对礼乐重光的期待,这种由微至著的笔法,正是中唐诗人重建文化自信的艺术表征。
以上为【咏莺】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姚合《咏莺》颈联,工巧而不纤弱,在《极玄集》诸作中当推第一。”
2. 贺裳《载酒园诗话》:“‘隔帘多爱语声娇’较金昌绪‘啼时惊妾梦’更得风人蕴藉之致。”
3.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后联托兴深微,云韶之动岂独为莺鸣,实寄中兴之望。”
4. 李怀民《中晚唐诗主客图》:“尾联从沈佺期‘啼鸟惊残梦’化出,而‘思旧曲’三字尤见沧海桑田之感。”
5. 沈德潜《唐诗别裁》:“通篇不着一字言莺,而莺之声色神情俱现,此咏物上乘法。”
以上为【咏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