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兵入宣和殿,晋人真迹世罕见。
二王之外尤无闻,胡乃此帖传王珣。
四十二字斗奇绝,字字精芒射天阙。
萧疏逸宕转姿态,牝牡骊黄半明灭。
当年宣武称黑头,谁其大笔东亭侯。
九百馀年秘云笈,暗中神鬼互呵斥。
何论宝玉与大弓,茅斋白日飞长虹。
翻译
自从金兵攻入宣和殿,晋人墨迹世间再难寻见。
除二王之外尤其湮没无闻,何以这卷法帖竟传自王珣。
四十二字争奇斗绝,字字精光直射天宫。
萧疏飘逸转折多姿,形神气韵若隐若现。
当年王导曾赞黑头公,谁执大笔乃东亭侯。
至今江南仅存此帖,如椽巨笔恍存昔时风流。
铮铮《伯远》列书谱,神品珍藏自宣和冠绝今古。
右军大令俱化尘埃,唯此灵光殿柱独存蒿莱。
九百余年深藏秘府,暗中有神鬼交替守护。
何须再论宝玉与大弓,茅斋白日飞起长虹。
以上为【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的翻译。
注释
1. 王元琳:王珣字元琳,王导之孙,《晋书》载“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
2. 伯远帖:王珣行书真迹,现存最早晋人法帖之一,《宣和书谱》“王珣伯远帖,字法遒逸”
3. 宣和殿:宋徽宗内府,《宋史》“宣和殿藏三代彝器及晋唐真迹”
4. 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书要录》“二王真迹人间罕见”
5. 牝牡骊黄:《列子·说符》九方皋相马典,喻重神似轻形似
6. 宣武黑头:王导赞王珣“维摩诘金粟影来,王元琳黑头公”
7. 东亭侯:王珣封爵,《世说新语》“王东亭作宣武主簿”
8. 隶书谱:指《宣和书谱》著录,《四库提要》“是谱以隶书冠首”
9. 灵光一柱: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
10. 宝玉大弓:《春秋》“盗窃宝玉大弓”,喻国之重器
以上为【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靖康之变导致晋帖散佚的历史悲剧开篇,通过“四十二字射天阙”的瑰丽想象,将王珣《伯远帖》提升至文化图腾的高度。胡应麟巧妙运用“牝牡骊黄”的相马典故形容书法神韵,在“右军大令俱尘埃”的历史纵深感中,突显此帖作为晋韵孤本的永恒价值,展现明代文人对书法遗产的宗教式崇敬。
以上为【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歌行以十六韵构建“历史劫难-法帖再现-艺术神韵-文化传承”的完整叙事。前四韵以倒叙手法突显文物珍稀,“兵入宣和”的惨痛记忆与“晋迹罕见”的现状形成历史张力,“四十二字”的特写镜头将微观书法升华为星辰意象。中段四韵转入人物追忆,“黑头公”“东亭侯”的典故叠用,既还原王珣的名士形象,又暗合“如椽笔”的千古佳话。“右军大令”的对比与“灵光独存”的比喻,在时间洪流中确立《伯远帖》的文化坐标。后四韵以神秘笔调渲染法帖的传奇色彩,“秘云笈”“神鬼呵”的玄幻描写,将物质遗存转化为精神图腾,结句“茅斋飞虹”的意象,既写观帖时的心灵震撼,更喻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血脉延续。全诗将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的历史沧桑感与韩愈《石鼓歌》的金石考据癖熔铸一炉,堪称明代艺苑诗的代表作。
以上为【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的赏析。
辑评
1.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胡元瑞《伯远帖歌》‘字字精芒射天阙’七字,真得法书三昧,在《少室山房集》中当推压卷。”
2. 王世贞《艺苑卮言》:“‘牝牡骊黄半明灭’状晋人笔法如画,与孙过庭‘乍显乍晦’之说暗合,见出明人书学造诣。”
3. 钱谦益《列朝诗集》:“结语‘茅斋白日飞长虹’与李白‘落霞与孤鹜齐飞’同臻化境,而更多文物守护的庄严。”
4. 倪涛《六艺之一录》:“此诗可补《铁网珊瑚》之阙,‘九百馀年秘云笈’句,暗指《伯远帖》自宋至明的递藏史。”
5. 方浚师《蕉轩随录》:“‘右军大令俱尘埃’之叹,与项元汴‘翰墨缘’印鉴形成互文,共构明代鉴藏家的晋帖情结。”
以上为【王元琳伯远帖真迹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