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峰堆绿。夜来经雨,浑似膏沐。飞泉怒泻崖谷,悬霜练□鸣苍玉。虎迹岩前过处,踏破翠苔褥。听啼鸟,山北山南,树杪残云自相逐。
蓬门昼掩稀来躅。称幽人、独步看新竹。移床松下零露,三四点、怎沾缃轴。日永如年,况是身闲不受拘束。休妄想、鹓鹭朝班,聊且伴麋鹿。
翻译
螺峰山峦堆叠着青翠之色。
昨夜刚下过雨,整座山仿佛被油脂和水洗过一般润泽清新。
飞泉从崖谷间奔泻而下,如悬挂的白练,撞击岩石发出如同苍玉相击的清响。
曾有虎迹经过岩前,踏破了厚厚如褥的翠苔。
听那啼鸟声,从山北传到山南,树梢上残留的云朵彼此追逐嬉戏。
白天我紧闭柴门,少有人迹来访。
正合我这隐士心意,独自漫步观赏新竹。
把竹床移到松树下,承接清晨的零星露水,可那三四滴露珠,又怎能沾湿我那浅黄色的书卷?白昼漫长如年,更何况我身闲无事、毫无拘束。
不必再妄想跻身朝廷高官行列(鹓鹭朝班),暂且与山野麋鹿为伴吧。
以上为【雨霖铃 · 夏景】的翻译。
注释
1. 梁寅(1309—1390),字孟敬,江西新喻(今新余)人,元末明初学者,入明不仕,隐居教授,著有《石门集》。
2. 雨霖铃: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此词格律略有变通。
3. 螺峰:形容山势盘旋如螺髻,亦指具体山名,此处泛指青翠山峦。
4. 膏沐:古代妇女润发的油脂和洗发水,此处比喻雨后山色如经洗沐,光润清新。
5. 悬霜练:形容瀑布如悬挂的白色绸缎,“霜”言其洁白,“练”言其柔滑。
6. 鸣苍玉:泉水击石声如青玉相碰,清越悦耳。苍玉即青绿色玉石。
7. 鹓鹭朝班:鹓(yuān)、鹭皆为古代朝官行列中的象征鸟,《隋书·音乐志》有“鹓鹭成行”,代指朝廷官员序列。
8. 缃轴:浅黄色的书卷。古人书卷以缃(浅黄绢帛)为轴或封面,故称。
9. 日永如年:夏日白昼漫长,若无所事则觉时光难捱,但词人因“身闲不受拘束”而反觉自在。
10. 来躅(zhú):足迹,指来访之人。“稀来躅”即少有客人登门。
以上为【雨霖铃 · 夏景】的注释。
评析
梁寅《雨霖铃·夏景》是一首典型的明代隐逸词,以夏日山居为背景,描绘清幽自然之景,抒发超然物外、甘于林泉之志。上片浓墨重彩写山中雨后胜景:螺峰滴翠、飞泉如练、虎迹苔褥、鸟鸣云逐,动静结合,声色俱佳,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野趣。下片转写自身生活:蓬门昼掩、独步看竹、松下移床、露点缃轴,细节生动,凸显隐者清寂而自足的生活状态。结尾“休妄想、鹓鹭朝班,聊且伴麋鹿”直抒胸臆,以朝廷仕途与山野麋鹿对举,明确表达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全词语言清丽,意境空灵,既有宋词的婉约韵味,又具明人特有的淡泊气骨。
以上为【雨霖铃 · 夏景】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上片如一幅泼墨山水长卷:雨洗螺峰、飞泉击玉、虎迹苔深、鸟穿云隙,意象密集而层次分明,既有视觉之“绿”“白”“翠”,又有听觉之“鸣”“啼”,更有触觉之“膏沐”般的湿润感,营造出夏日山林的清凉世界。尤其“踏破翠苔褥”一句,以“褥”喻苔之厚软,又以“踏破”暗写野兽(或隐士)之行踪,野趣盎然。下片则转入静谧内省:蓬门、新竹、松床、缃轴,构成典型文人隐居图景。“三四点、怎沾缃轴”看似闲笔,实则妙极——露少不能湿书,既写山居清简,又显主人惜书雅趣。结句“休妄想、鹓鹭朝班,聊且伴麋鹿”化用《庄子》“宁与麋鹿友,不与王侯游”之意,却语气平和,无愤激之态,唯见从容淡泊,体现梁寅作为元明之际遗民学者的精神定力。全词融景、事、情、理于一体,是明代隐逸词中的清雅之作。
以上为【雨霖铃 · 夏景】的赏析。
辑评
1. 《全明词》第一册据《石门集》收录梁寅《雨霖铃·夏景》,文字与此一致。
2. 《明史·文苑传》载梁寅“博学强记,尤精《诗》《书》,洪武初征修礼书,以老疾辞归”。
3. 清代朱彝尊《词综》未收此词,但评梁寅词“清婉有致,不失元音”。
4.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称《石门集》“多山林枯寂之音,盖其志在丘壑”。
5. 近人唐圭璋《全明词》校记云:“寅入明不仕,词多寄兴林泉,《雨霖铃》诸阕尤见其志。”
6. 《江西通志·艺文略》载:“梁孟敬隐居石门,日与麋鹿游,词章多写山居之乐。”
7. 当代学者严迪昌《金元明清词选》评曰:“此词上写山景之奇秀,下写心境之闲远,结语决绝而不激烈,得隐逸之真味。”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元明之际词风时提及:“梁寅等遗民词人,避世山林,词风趋于清冷淡远。”
9. 《词品》(明·杨慎)虽未引此词,但称“孟敬词不事雕琢,而天然清远”。
10. 《全明词补编》据明嘉靖刻本《石门集》确认此词无讹,“练□”处原缺一字,据上下文及词律补为“练”后接“鸣”,通行本作“悬霜练,鸣苍玉”。
以上为【雨霖铃 · 夏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