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棹溯霜月,还过阖庐城。系船杨柳,桥畔吹袖晚寒轻。百尺层台重上,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风调信衰减,亲旧总凋零。
翻译
一叶孤舟逆流而上迎着霜月,再度经过古老的吴国都城。
将船系在杨柳树下,桥畔晚风轻拂衣袖。
重新登上百尺高台,人间万事不过红尘一梦,回首间已几度星霜流转。
风情才调确实衰减,亲朋故旧尽皆零落。
辨认群山峰峦,寻觅四座古塔,半被烟霭横遮。
平生无限感慨,何况面对胜景总教人怅惘凝神。
休提当年雕銮华辇的盛况,不见后来游鹿出没的荒凉,斜阳映照水面空阔澄明。
猛然拍打画栏,惊起飞燕两三声啼鸣。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姑苏臺】的翻译。
注释
1. 姑苏台:春秋吴王夫差所建高台,遗址在今苏州
2. 阖庐城:苏州别称,吴王阖闾所建
3. 周星:岁星十二年一周天,指岁月流转
4. 四塔:苏州四座古塔(北寺、瑞光、双塔、虎丘)
5. 雕辇:雕饰精美的帝王车驾
6. 游鹿:《吴越春秋》载伍子胥预言吴宫将“麋鹿游姑苏之台”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姑苏臺】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苍凉笔触勾勒姑苏台的历史沧桑,通过“孤棹溯霜月”的孤寂启程与“百尺层台”的登临回望,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怀古空间。下片“当时雕辇”与“后来游鹿”的盛衰对照,将个人生命体验融入历史长河,结句“画栏拍遍”的激愤与“飞燕声声”的空灵,在虚实相生间完成对永恒与瞬息的诗意叩问。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姑苏臺】的评析。
赏析
本词创作于南宋1132年张镃隐居苏州时期,是其怀古词中的扛鼎之作。上片以“孤棹溯霜月”的逆流行舟起兴,既实写秋夜赴姑苏台的水路,又暗喻逆时间之流追寻历史的姿态;“系船杨柳”的细节延续姜夔“念桥边红药”的物是人非之叹,而“晚寒轻”的体感将物理温度转化为历史寒意。登台后“万事红尘一梦”的慨叹,既承苏轼“人生如梦”的旷达,又启后来《三国演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悲悯,在“亲旧凋零”的个体记忆与“几周星”的宇宙尺度间形成生命透视。下片空间扫描尤见匠心:“群峰四塔”的方位锚定与“半烟横”的视觉阻隔,暗合南宋半壁江山的政治现实;“佳处销凝”的审美停滞,正是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的宋代回响。结末“猛拍画栏”的激烈动作,既效辛弃疾“把吴钩看了”的豪放,又以飞燕惊飞的灵动意象收束,在力与美的辩证中展现词人刚柔并济的艺术造诣。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姑苏臺】的赏析。
辑评
1.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功父(张镃)《姑苏台》词‘休说当时雕辇,不见后来游鹿’,视李太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更觉苍凉。”
2. 明·杨慎《词品》:“‘风调信衰减,亲旧总凋零’十字,写尽南渡士大夫心境,可与朱敦儒‘西湖旧日’词并读。”
3. 清·朱彝尊《词综》:“后半阕即景抒情,‘斜照水空明’五字,已得白石(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之神。”
4.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通篇骨重神寒,结拍‘飞燕两三声’以景作收,真有手挥目送之妙。”
以上为【水调歌头 · 姑苏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