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渺何许,飞楼跨苍穹。
谁携九节杖,直入烟霞中。
雨馀千涧急,略彴微径通。
松花落金粉,衣袂回春风。
幽怀何以写,赖有爨下桐。
吴江脱屣后,不逐陶朱公。
还来白云里,挥弦送飞鸿。
我知图画理,能使尘虑空。
胡为效病鹤,局促遭樊笼。
何当赋招隐,山幽多桂丛。
翻译
缥缈的仙山在何处?画中的楼阁高耸,横跨苍穹。
是谁手持九节竹杖,径直步入那烟霞缭绕的深山中?
雨后,千万条山涧水流湍急,简陋的独木桥与狭窄的小路隐约可通。
松花如金粉般飘落,衣襟袖袖间回荡着春风。
我幽深的情怀如何抒写?幸有那灶下幸存的焦尾桐琴。
我愿效仿那吴江的隐士,抛弃功名,不去追逐陶朱公那样的富贵。
只想回到这白云深处,弹奏琴弦,目送飞鸿远去。
那位创作此画的苕溪隐士,苦心孤诣,真是位卓越的画工。
五岳仿佛就在他掌心,海上三山也尽收他眼中。
他每每在素白的生绢上,构思布局,意境无穷。
我懂得这画中的真意,它能使尘世的烦虑一扫而空。
可我为何还要像一只病鹤,局促地困在世俗的樊笼?
何时才能写下《招隐》之诗,去到那多生桂树的幽静山中。
以上为【仙山访隐图】的翻译。
注释
九节杖: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手杖。晋·葛洪《神仙传》载王烈授赤城老人九节苍藤杖。
略彴:小木桥。
爨下桐:灶下烧火用的桐木,指良材被弃。典出《后汉书·蔡邕传》,蔡邕闻吴人烧桐做饭,知其良木,取来制成名琴“焦尾琴”。
吴江脱屣:吴江,泛指吴地。脱屣,脱掉鞋子,比喻轻易抛弃。此处或暗指范蠡功成身退,弃官泛舟太湖的事迹。
陶朱公:即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隐居经商,富甲天下,号陶朱公。此处代指富贵。
苕溪隐君子:指创作《仙山访隐图》的画家,应是位隐居苕溪的高士。苕溪在浙江。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生纸:未经涂蜡制熟的宣纸,吸水性强,适于写意画。
招隐:晋人左思、陆机曾作《招隐诗》,抒写寻访隐士及隐居之乐。
以上为【仙山访隐图】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题画诗,结构清晰,意境深远。前八句紧扣画作内容《仙山访隐图》,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画中景致:飞楼、烟霞、雨涧、略彴、松花、春风,构建出一个远离尘嚣、清新脱俗的仙境,并引入了持九节杖的寻仙访隐者形象。中间八句,由景及人,既赞美了画师(苕溪隐君子)技艺的高超——“五岳在只手,三山入双瞳”,能纳天地于尺幅之间;也借“吴江脱屣”、“不逐陶朱”的典故,点明画作及自身所向往的,是摒弃功名利禄的隐逸生活。最后六句,直抒胸臆,由画境反观自身处境,发出“胡为效病鹤,局促遭樊笼”的深沉感慨,并最终表达了渴望挣脱束缚、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全诗以画为引,以情为结,实现了从艺术审美到人生追求的升华。
以上为【仙山访隐图】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虚实相生,画意与诗情交融:诗人巧妙地将画中静止的意象(飞楼、烟霞、小径)转化为动态的、可感的体验(“直入”、“雨馀千涧急”、“衣袂回春风”),使画境在诗中得以延展和活化。同时,又将自身的理想与感慨注入其中,使诗情成为画意的灵魂。
典故精当,深化主题:诗中多处用典,如“九节杖”点出仙隐之思,“爨下桐”既喻画师乃被埋没的良材,也自喻高洁情怀,“吴江脱屣”、“陶朱公”则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态度。这些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内涵更为厚重,意蕴更为深远。
结构严谨,转折自然:全诗从描述画境,到赞美画师,再到抒发己志,最后表达归隐决心,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尤其是结尾从“我知图画理”的领悟,到“胡为效病鹤”的自省,再到“何当赋招隐”的期盼,情感真挚,转折流畅,极具感染力。
以上为【仙山访隐图】的赏析。
辑评
清·顾嗣立《元诗选》:“(凌云翰)博通经史,工诗律……其诗华而不靡,驰骋而不离轨度。”
译文:(凌云翰)博通经史,擅长诗歌格律……他的诗歌辞藻华美而不浮靡,想象驰骋而不偏离法度。
说明:此评概括了凌云翰的诗风,本诗想象瑰丽(如“五岳在只手”),用词典雅,但情感沉郁真挚,正符合“华而不靡,驰骋而不离轨度”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柘轩集提要》:“(凌云翰)诗华而不靡,驰骋而不离轨度……盖其胸次既高,神韵自别,固非嘈嘈者所及也。”
译文:(凌云翰)诗歌华美而不浮靡,奔放而不离法度……这是因为他的胸怀气度本就高远,神采气韵自然与众不同,本就不是那些喧闹浮浅的诗人所能企及的。
说明:此评进一步指出其诗作格调高远、神韵别具的特点。本诗所表达的超然物外之志与对艺术真谛的追求,正是其“胸次既高”的体现。
以上为【仙山访隐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