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竟加身,人心奚所私。
惭负若之何,清夜终难欺。
试以询仁后,处此宜胡为。
干戈将揖让,遂古良有之。
百姓讵勿恤,残虐当歼夷。
事类乖中情,君子之所非。
沧溟胡宁枯,昆仑胡为移。
荃蕙化为茅,久旷安足知。
赵氏一块肉,三百以为期。
翻译
被推选拥立为天子,说是天命不可违背。黄袍终究加在身上,人心究竟存何私念?
愧疚负罪又能如何,清夜自问终难欺心。
试问仁德之君后世,处此局面应当何为?
干戈兵变假托禅让,远古时代确曾有过。
百姓岂能不加体恤,残暴虐政理当铲除。
事与理违悖逆本心,君子对此深表非议。
幼年君主岂是独夫,往日恩遇并非虚构。
周公若然不可倚仗,年幼成王谁人辅佐?
申椒竟然失去芬芳,粪土用以充作帷帐。
沧海为何会干枯,昆仑为何能移动。
香草荃蕙化为茅草,久经荒废怎保本真。
赵宋最后一块血肉,三百年国祚终告尽。
以上为【咏史十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黄袍加身:指赵匡胤陈桥兵变典故
2. 仁后:仁德君主
3. 干戈揖让:武力兵变与和平禅让
4. 遂古:远古
5. 姬公:周公姬旦
6. 孺子:指周成王
7. 申菽:申椒,香木名
8. 粪壤:粪土
9. 荃蕙化茅:化用屈原“兰芷变而不芳”
10. 赵氏一块肉:指南宋末帝赵昺
以上为【咏史十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黄袍加身”的史实为切入点,通过“天命”与“人心”的辩证思考,揭示权力更迭的伦理困境。诗中“干戈揖让”的对比、“幼主独夫”的反诘、“荃蕙化茅”的隐喻层层递进,在历史评判中注入佛家因果与儒家忠义的复杂观照,展现遗民僧侣特有的历史洞察力。
以上为【咏史十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清顺治年间,释函是借咏史抒发明清易代之痛。全诗采用多重对话结构:首段与赵匡胤对话质问兵变合法性,中段与假想的“仁后”探讨治国伦理,末段与历史长河对话追寻兴亡规律。“惭负清夜”四字既写宋太祖心虚,更暗讽清廷篡明后的道德焦虑;“姬公孺子”之喻既肯定周公摄政的合法性,又暗指南明弘光政权若能效法周公本可延续国祚。结尾“赵氏一块肉”的惨烈意象,与“三百为期”的宿命论断,将具体历史事件提升到循环史观的高度,其佛家“成住坏空”思想与儒家“天命靡常”观念在此达成奇妙融合,在清初遗民诗中独具哲思深度。
以上为【咏史十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天然和尚咏史诗,‘黄袍竟加身’句直刺千古寡逆之隐。”
2. 清·汪兆镛《碑传集三编》:“函是《咏史》诸作,怨而不怒,‘惭负若之何’五字胜却万言史评。”
3. 钱仲联《清诗纪事》:“释函是‘荃蕙化为茅’之叹,与屈大均‘一自离骚成绝调’同一沉痛。”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此诗借赵宋喻朱明,‘三百以为期’暗指甲申之变后南明终告覆亡。”
以上为【咏史十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