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际遇浮沉如同舟行水上,一日千里之后又十日滞留。
世人顺风则喜逆风则怒,我任凭天意安排又有何不可。
随舟所至便向人询问渡口,去者靠右来者靠左各循其道。
古今道路无不如此,自有通达坦途自遇坎坷崎岖。
黄泥河岸高耸绿树幽深,遥望前方船只密集如锁链相连。
争先疾行乃古人所戒,今夜停宿澄澈潭边伴着渔火。
以上为【大风宿留城】的翻译。
注释
1. 留城:江苏徐州古邳镇,原为张良封地,《水经注·泗水》“泗水东径留县故城南”
2. 一舸:一艘船,杜牧《杜秋娘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3. 问津:询问渡口,《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
4. 亨衢:通达大道,《周易·大畜》“何天之衢,亨”
5. 澄潭:清澈深潭,柳宗元《永州八记》“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6. 渔火:渔船灯火,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以上为【大风宿留城】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身世浮沉”的舟行意象贯穿全篇,通过“顺风-逆风”“亨衢-坎坷”的辩证思考,展现明代士人特有的处世智慧。陆深巧妙运用“去者从右来从左”的航行规则,将《礼记·王制》“道路男子由右”的古礼转化为人生哲理的隐喻。尾联“争先戒”与“傍渔火”的收束,在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激愤外,别创从容淡定的生命姿态。
以上为【大风宿留城】的评析。
赏析
此诗当为陆深宦游途中所作,是其《俨山集》中行旅诗的代表。首联以“一舸”喻人生,既承苏轼“纵一苇之所如”的旷达,又以“十日坐”的滞涩突破传统舟行诗的流畅感,暗含对官场沉浮的切身感受。颔联“顺风逆风”之辨,化用《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的哲学,却以“任天公”三字注入邵雍“安乐窝”式的理学修为。颈联“问津”意象双关,既指实际航路询问,更暗合《论语》长沮桀溺的避世典故,而“左右分行”的细节观察,展现明代运河航运的实况记录。尾联“黄泥岸高”至“密如锁”的视觉描写,既似杜甫“闻道云安麹米春”的民生关注,又以“争先戒”呼应《周易》“谦卦”精神,最终在“渔火”意象中回归张继式的古典静谧,这种将哲理思考与旅途实录完美融合的笔法,正是明中期台阁诗人“理实相生”创作理念的体现。
以上为【大风宿留城】的赏析。
辑评
1.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俨山此诗通体超悟,‘顺风人喜逆风怒’二语,道尽世情。末句‘夜宿澄潭’云云,尤得随遇而安之趣。”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陆文裕《大风宿留城》作,深得东坡《百步洪》遗意。‘古今道路无不然’七字,真阅历语,非少年所能道。”
3. 陈田《明诗纪事》:“深官至詹事,屡起屡蹶。‘一日千里十日坐’句,盖自况也。明世庙时仕途风波,于此可见一斑。”
4.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深诗文集大旨以和平典雅为宗,如《大风宿留城》篇,虽遇逆境不作激烈语,可谓得温柔敦厚之遗。”
以上为【大风宿留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