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直喜爱那绿云般连绵簇拥的树冠,
盛夏时节洒下清凉一片。
它天然蕴积着三万斛秋日芬芳,
又有谁会在月下驻足细赏?
以上为【初闻木樨】的翻译。
注释
木樨:桂花别称
连云:形容树冠茂密如接云霞
九夏:夏季九十天,泛指盛夏
斛:古代计量单位,南宋后一斛约59升
秋香:特指桂花秋季散发的香气
月中看:化用“月中桂树”传说,暗指月下赏桂
以上为【初闻木樨】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木樨(桂花)的特质。前两句描写桂树夏日形态,突出其荫凉之效;后两句笔锋陡转,揭示其内在的秋日芬芳无人赏识的境遇。诗人以“三万斛”的夸张笔法极写桂花香韵之丰沛,又以“何人更向月中看”的反问暗含怀才不遇之慨。全诗在季节转换间形成张力,在视觉与嗅觉感知中构建诗意空间。
以上为【初闻木樨】的评析。
赏析
这首咏物诗具有典型的明诗特征——即物即理。前联以“连云”“清阴”状写桂树的物理属性,后联通过数字夸张与神话意象提升意境。“三万斛”将无形香气量化,与“一片清阴”形成体量对照。尾句用典而不露痕迹,既呼应吴刚伐桂的月宫传说,又暗含对现实社会中人才被忽视的批判。诗人通过时空转换(夏→秋)、感官转换(视觉→嗅觉)构建出多维审美空间,在平淡物象中寄寓深刻哲思。
以上为【初闻木樨】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三:“楚风(刘崧)诗质直如其为人,此作特蕴藉可诵。”
清·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七:“刘子高此诗,托物寄怀,有辋川遗响。”
近人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崧诗清婉温厚,『自有秋香三万斛』句,当时传诵甚广。”
以上为【初闻木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