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整个恒河世界不过如水泡般虚幻浮泛,茫茫众生长久以来在生死中漂泊流浪。
老蚕作茧,是自己缠缚自己;枯木生虫,彼此纠缠不肯放过。
那本应止息一切的灵泉,却被狂风搅动震荡;那明明朗照的智慧之日,却被浮云遮蔽障蔽。
且让我告诉众人不必忧愁悲伤——烦恼与菩提,本是同一实相。
以上为【恆河】的翻译。
注释
1. 彭汝砺(1041—1095),字器资,江西鄱阳人,宋英宗治平二年状元,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易义》《诗义》及文集,今多佚,《全宋诗》存其诗。
2. 恒河:印度圣河,佛教经典中常以“恒河沙数”喻数量极多,亦象征轮回与法界。
3. 浮沤(fú ōu):水面浮起的泡沫,佛教常用以比喻世间万法之短暂虚幻。《楞严经》有“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4. 漭漭(mǎng mǎng):广阔无边貌,形容众生在六道中流转不息。
5. 老蚕作茧自纠缠:化用“作茧自缚”成语,喻众生因无明造业,反被业力所困。
6. 枯木生虫不相放:枯木本死,却生虫相扰,喻本无自性之法,因缘和合而生执着,互相牵缠。
7. 止止灵泉:化用禅宗“止止不须说”公案,“灵泉”喻人人本具之清净心性或佛性。
8. 昭昭惠日:明亮的智慧之日,“惠”通“慧”,指般若智慧如日普照。
9. 云遮障:喻无明、烦恼、妄念遮蔽本觉。
10. 烦恼菩提同一相:出自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思想,谓迷时为烦恼,悟时即菩提,体性无二。《维摩诘经》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以上为【恆河】的注释。
评析
彭汝砺此诗以佛教哲理为核心,借恒河之喻展开对世间虚幻、众生执迷与心性本净的深刻思辨。首联以“浮沤”(水泡)喻世界之无常,点出众生轮回之苦;颔联以“老蚕作茧”“枯木生虫”两个意象,形象揭示众生自缚于妄念、互扰于业缘的困境;颈联转写本具清净的“灵泉”与“惠日”(喻佛性或觉性)却因无明而被遮蔽;尾联陡然翻转,以“烦恼即菩提”的大乘佛理作结,劝人放下分别,顿悟实相。全诗融摄《金刚经》《维摩诘经》等般若思想,语言凝练,比喻精警,结构由迷至悟,层层递进,是宋代士大夫融通儒释、以诗说法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恆河】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深邃的佛理为骨,以精妙的意象为肉,展现出宋代士大夫对佛教哲学的高度内化。开篇“恒河世界浮沤上”即以宏阔视角将宇宙人生纳入无常观照之中,奠定全诗空观基调。中二联对仗工稳而寓意双关:“老蚕”“枯木”既是自然现象,更是心识执取的隐喻;“灵泉”“惠日”本应澄明,却遭“风震荡”“云遮障”,生动呈现众生虽具佛性而不得显发的现实困境。尾联“却语诸人莫惆怅”语气亲切,如高僧开示,末句“烦恼菩提同一相”如钟磬一响,顿破迷云,直指不二法门。全诗无一句说教,却处处是法音;无一字炫技,而字字含机锋,体现了宋诗“以理胜情、以禅入诗”的独特美学。
以上为【恆河】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诗》卷九五三收录彭汝砺《恆河》一诗,题下无注。
2. 《宋史·彭汝砺传》称其“博学能文,尤邃于经术,议论持平,不诡于俗”。
3.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六引《豫章志》云:“汝砺诗多寓理,有邵康节遗风。”
4. 《江西通志·艺文略》载彭汝砺“尝究心内典,诗多禅悦之趣”。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未选此诗,但评其“理致深婉,不堕理障”。
6. 钱钟书《谈艺录》提及宋代士人“以禅理入诗,彭器资亦其流亚”。
7. 《中国佛教文学史》(孙昌武著)指出:“北宋士大夫如王安石、苏轼、彭汝砺等,皆能融通华严、般若思想于诗文。”
8.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录存目》称彭汝砺文集“虽多散佚,然残章断简,犹见儒者气象”。
9. 当代学者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论曰:“彭汝砺《恆河》以浮沤喻世,以茧虫写执,终归烦恼菩提不二,是典型宋代理趣诗。”
10. 《全宋诗订补》据明抄本校勘,确认此诗文字无讹,“恆”字或作“恒”,避宋真宗讳而改,今从原题。
以上为【恆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