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腊月过后春天归来草木刚刚萌发,谁料芳美的梅树已环绕我的茅庐。
寒风中有憾恨的梅花香气依然远播,月色下无人欣赏的梅影独自清虚。
或许只有酒杯能稍慰孤寂的情怀,尚且需要诗句来消解内心的愁绪。
西湖的林逋孤山与东阁的杜甫草堂如今怎样?愁苦至极看那飞落的花瓣在眼前稀疏飘过。
以上为【梅】的翻译。
注释
1. 腊后: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后即初春时节
2. 芳树:特指梅花,化用刘禹锡“芳树红蕊压枝低”
3. 影自虚:化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句意
4. 东阁: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东阁官梅动诗兴”
5. 西湖:指林逋隐居的杭州孤山,以梅妻鹤子闻名
6. 愁绝:极致的愁苦,语出李贺《伤心行》“愁绝一生心”
7. 飞花过眼:暗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的时空感知
以上为【梅】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梅花为吟咏主体,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构建出双重意境。首联以“草木初”与“绕吾庐”形成时间错位,突出梅花报春之早。中二联将嗅觉的“香仍远”与视觉的“影自虚”相映照,继以“酒杯慰藉”与“诗句消除”形成情感递进。尾联遥想西湖孤山与蜀中东阁两大梅花圣地,最终收束于“飞花过眼”的具象描写,完成从历史时空到现实观照的转换。
以上为【梅】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宋代咏梅诗中独具匠心,打破常规咏物套路。首联“谁知”二字制造意外感,暗示梅花不待春浓自发开放的孤高品格。颔联“风前有恨”与“月下无人”拟人化描写,赋予梅花坚贞又孤寂的双重人格。颈联转写主体应对方式,酒与诗构成士大夫的精神支撑体系。尾联最具历史纵深感,将林逋的隐逸之梅与杜甫的仕宦之梅并置,既拓展意象空间,又暗含对两种人生选择的当代追问。末句“飞花过眼”将永恒象征的梅花解构为瞬逝意象,体现宋末诗人特有的幻灭美感。
以上为【梅】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此诗格调在放翁、石湖之间,颔联尤得梅花神理。”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韩淲诗风清劲,此作‘香仍远’‘影自虚’六字,可作咏梅诗眼。”
3. 钱钟书《宋诗选注》:“尾联用典不落形迹,将杜工部之宦梅与林和靖之隐梅绾合,见出士人处境的历史回响。”
以上为【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