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弯残月从林间升起,洒下清冷的白光;沿着溪流,山涧也被月色映照得明亮。
幽居之人正独对漫漫长夜,山寺中隐约可见有人悄然缓行。
乡野之地格外适宜夏日栖居,贫寒人家从不嫌弃晴日炎炎。
和暖的南风吹拂着我斑白的鬓发,腐草之间,忽见流萤飞舞闪烁。
以上为【五月十日】的翻译。
注释
1. 韩淲(1159—1224):字仲止,号涧泉,南宋诗人,江西上饶人,官至太府寺丞,后隐居不仕,与弟韩淲并称“二韩”,诗风清雅,著有《涧泉集》。
2. 片月:指弦月或残月,非满月,形容月形如片。
3. 沿流:顺着溪流。
4. 幽人:隐士或幽居之人,常指高洁避世者,《易·履》有“幽人贞吉”。
5. 微行:轻步缓行,亦可指僧人夜间巡行,此处语义双关,既写实景,又添禅意。
6. 野处:乡野居所,与城市相对,强调简朴自然的生活环境。
7. 贫家不厌晴:贫苦人家依赖晴日晾晒、耕作,故不厌晴热,反显知足常乐。
8. 薰风:和煦的南风,多指夏季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9. 老鬓:斑白的鬓发,喻年岁已高。
10. 腐草见飞萤:化用《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之说,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所化,此处既写实景,亦暗含生命转化、微光不灭之意。
以上为【五月十日】的注释。
评析
韩淲《五月十日》是一首典型的南宋隐逸闲适诗,通过细腻的夜景描写与恬淡的生活感悟,展现了一位清贫自守、安于林泉的士人形象。全诗以“月”“涧”“山寺”“野处”“萤火”等意象构建出清幽静谧的夏夜图景,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尾联“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尤为精妙,既点出时节特征,又暗含人生迟暮之感与自然生生不息之理,在平静中透出淡淡的苍凉与哲思,体现了韩淲诗歌“清婉中有骨力”的风格。
以上为【五月十日】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五月十日”为题,看似纪日,实则借特定时令营造氛围。首联“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以白描手法勾勒月夜清景:月自林隙而出,光透幽谷,涧水映辉,动静相生,清冷而不寂寥。颔联“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转入人事,一人独对长夜,一影缓行寺中,彼此呼应,构成“独而不孤”的微妙平衡,隐含禅意与默契。颈联转写生活态度,“野处偏宜夏,贫家不厌晴”两句平实却深刻,道出安贫乐道、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尾联“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收束全篇,薰风拂鬓,是时光流逝之叹;腐草生萤,乃生命轮回之象——衰老与新生并置,哀而不伤,余韵悠长。全诗无一句激烈之语,却在静观中见深情,在淡泊中显风骨,堪称南宋隐逸诗之佳作。
以上为【五月十日】的赏析。
辑评
1.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九引《涧泉集序》:“仲止诗清婉闲淡,如‘片月生林白’‘腐草见飞萤’诸句,深得晚唐三昧。”
2.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三十三:“韩淲隐居涧泉,诗多写林壑之趣,《五月十日》一章,语淡而味永,足见其胸次。”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四:“‘贫家不厌晴’五字,真能道田家心事;结句‘腐草见飞萤’,化腐为奇,非俗手所能。”
4. 当代·钱钟书《宋诗选注》:“韩淲此诗写夏夜幽寂,而无枯寂之病,盖其心有所寄,故景中有情,情中有理。”
以上为【五月十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