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云际松枝影绰间悬挂着斜阳,
上下翻飞的鸟鸣声传至竹床。
半醉半醒间掀开方形小帐,
微风徐徐吹送来玉兰幽香。
以上为【山居杂兴】的翻译。
注释
斗帐:古代小型方帐,形如覆斗,多见于汉晋唐宋文献
禽声:山鸟鸣叫,王维《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之句
玉兰:木兰科花卉,早春开花,象征高洁,明代文人常植于庭院
以上为【山居杂兴】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蒙太奇手法构建山居意境。首句通过“云边”“松影”“斜阳”的空间组合,构筑高远视觉层次;次句以“禽声到竹床”实现由远及近的听觉转换,打破静寂氛围。后两句从户外自然转向室内体验,“半醉半醒”的朦胧状态与“斗帐”的规整形制形成趣味对比,尾句“玉兰香”作为通感意象,将视觉、听觉最终收束于嗅觉,完成五感贯通的诗意空间营造。
以上为【山居杂兴】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质体现在三个维度:时空设计上,从斜阳西垂的黄昏时分到斗帐微开的室内空间,形成由宏大自然向私密领域的过渡;情感表达上,“半醉半醒”既实指微醺状态,又暗喻超越世俗的审美心境;意象组合上,松影的静与禽声的动、斗帐的固与香气的飘形成多重张力。全诗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光影到声音、从建筑到植物的意象接力,最终以不可见却可感的“玉兰香”收束,留下无穷余韵。
以上为【山居杂兴】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二:“徐熥诗得中唐韵味,《山居杂兴》诸篇风致宛然,‘微风吹送玉兰香’七字,尽得风流。”
清·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十九:“兴公此诗,疏朗清润,‘上下禽声到竹床’句,尤见炼意之妙。”
近代·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附明诗评:“徐熥山居诗多闲适之趣,而‘半醉半醒’二语,颇得宋人绝句理趣。”
以上为【山居杂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