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塔身巍峨,依傍着长干古寺;
佛经流转,传承自白下高僧。
六朝繁华,如烟云散尽;
唯见长江水,涌动着佛前的长明灯。
以上为【登报恩寺塔】的翻译。
注释
报恩寺塔: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明代永乐年间重建于南京中华门外,高约78米,为当时世界建筑奇迹之一,1856年毁于战火。
长干寺:南京著名古寺,遗址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报恩寺前身。
白下:南京古称,唐贞观七年(633年)置白下县,故后世常以白下代指南京。
六朝:指先后建都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佛前灯:佛寺供奉于佛像前的长明灯,象征佛法光明永驻。
以上为【登报恩寺塔】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报恩寺塔为观照对象,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展开诗意。前两句聚焦塔寺的地理渊源与佛教传承,后两句以历史兴衰为背景,突显佛法永恒的意象。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茫,在六朝故都的时空语境中,将自然景观(长江)、人文遗迹(古塔)与宗教象征(佛灯)熔铸一体,形成深沉的历史感与超验的宗教体验交融的审美境界。
以上为【登报恩寺塔】的评析。
赏析
诗歌采用由实入虚的笔法,前两句以“倚”“传”两个动词构建出塔寺相依、法脉相承的立体空间。后两句笔锋陡转,以“尽”字将六朝三百余年的繁华浓缩为历史云烟,而“江涌”二字既描摹长江奔涌的实景,又暗喻佛法如江流不绝。尾句“佛前灯”作为诗眼,既是对报恩寺内实景的截取,更构成多重象征:既是历史长夜中的文明之光,又是超脱兴亡的宗教精神,与滔滔江水形成动静相生的永恒画卷。这种将瞬间感悟升华为永恒哲思的手法,体现了明代金陵怀古诗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登报恩寺塔】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七评欧大任诗:“桢伯(欧大任字)诗音节弘亮,句格典则。”
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九按语:“桢伯与梁兰汀、李青霞诸人结社,诗多登临吊古之作,悲壮沉郁,颉颃七子。”
现代学者王文荣《明代金陵诗文研究》指出:“欧大任此诗以佛塔为支点撬动历史记忆,在空间垂直性与时间水平性的交错中完成对金陵文化的诗意重构。”
以上为【登报恩寺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