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宏伟的佛殿高耸入云,与爽溪之水相连;寺中钟声与鼓声和谐共鸣。
若有人在长安问起江南的风物,我便回答:最美的风光就在水西!
以上为【题泾县水西寺】的翻译。
注释
1. 李忱(810–859):即唐宣宗,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6–859年在位),初名李怡,为宪宗第十三子。史载其早年装愚避祸,登基后励精图治,有“小太宗”之称。传说曾微行至江南,栖身佛寺。
2. 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唐代属宣州,山水秀美,佛教兴盛。
3. 水西寺:位于泾县西五里,背靠白云山,面临青弋江支流,因地处溪水之西而得名,为唐代著名禅寺,历代文人多有题咏。
4. 大殿连云:形容佛殿高大巍峨,仿佛与云相接,极言其雄伟。
5. 爽溪:水西寺前溪流之名,一说为青弋江支流,水质清澈,气候爽润,故称“爽溪”。
6. 钟声还与鼓声齐:佛寺晨钟暮鼓,此处“齐”指钟鼓同时鸣响,或交替应和,营造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7. 长安:唐代都城,今陕西西安,代指朝廷或北方政治中心。
8.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唐代特指宣州、润州、苏州一带,以风景秀丽、文化昌盛著称。
9. 风光:指自然景色与人文风致,此处尤重山水清幽与佛寺静谧之美。
10. 水西:即水西寺所在之地,代指整个泾县西部山水胜境,成为江南美景的象征。
以上为【题泾县水西寺】的注释。
评析
唐宣宗李忱(810–859)以帝王之尊微服游历江南,曾隐于佛寺,此诗即其题于泾县水西寺之作。全诗语言明快,意境清朗,前两句写寺宇之壮丽与梵音之庄严,后两句转以问答形式盛赞水西风光,既显对江南山水的由衷喜爱,亦暗含超脱尘俗、寄情林泉之意。作为帝王诗,此作毫无矜夸之气,反而质朴自然,充满文人雅趣,体现了李忱“小太宗”之外的隐逸情怀与审美情趣。诗中“长安”与“江南”、“朝廷”与“水西”的对照,更隐含对政治纷扰的疏离与对清净佛地的向往。
以上为【题泾县水西寺】的评析。
赏析
《题泾县水西寺》虽仅四句,却结构巧妙,意蕴丰富。首句“大殿连云接爽溪”以宏阔视角勾勒寺宇格局——上接云天,下临清溪,空间感极强,凸显佛寺的庄严与自然的融合。次句“钟声还与鼓声齐”转入听觉,钟鼓和鸣,既写实又象征佛法的秩序与和谐。后两句陡然转换语境,设想“长安若问江南事”,以设问引出答语“说道风光在水西”,语气轻快而自信,将水西推为江南之冠,情感真挚而不浮夸。此诗妙在以帝王口吻说出隐士心声:表面是赞美风景,实则流露对清净佛地的眷恋,与宫廷生活的疏离。语言平易如白话,却意境清远,深得盛唐山水诗遗韵,亦体现李忱作为“儒佛兼修”君主的独特气质。
以上为【题泾县水西寺】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四:“宣宗皇帝……微时游泾县水西寺,题诗云:‘大殿连云接爽溪……’,至今传诵。”
2. 《唐诗纪事》卷二:“宣宗微行,至泾县水西寺,留题,语甚清丽,不类帝王口吻,盖其素好文也。”
3.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引《因话录》:“宣宗尝遁迹为僧,游江南,题水西寺诗,人莫知其为帝也。”
4. 《泾县志·艺文志》(清嘉庆版):“水西寺为邑中第一丛林,唐宣宗题诗后,名益著。”
5. 俞陛云《诗境浅说》:“宣宗此诗,以问答出之,轻灵俊逸,‘风光在水西’五字,足抵一篇游记。”
以上为【题泾县水西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