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乌鸦在斜阳中纷乱地飞归。
千行绿柳低垂。
村落之外,长满禾黍的平缓山岗。
升起袅袅炊烟的人家,从田垄归来的牛羊。
令人欣喜的是,那中山离得很近,那新市渡,就是我的家乡。
亲朋们欢聚一堂。
浑浊的老酒就摆在窗前。
刚一相逢,先问起庄稼的收成。
回想那三年的京城岁月,与万里之遥的边荒之地。
看着灯盏开始泛出光晕,人已经感到疲倦,但话却越说越长。
以上为【行香子 · 登斋中小楼】的翻译。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
村墟:村庄。
禾黍:谷子和黍子,泛指庄稼。
中山:地名,或为梁清标家乡附近的山名,或泛指某一山丘。
新市渡:地名,当为词人家乡的渡口。
浊醪:浊酒,农家自酿的酒。
牖:窗户。
农桑:农耕与蚕桑,泛指农业生产。
京国:京城,国都。
遐荒:遥远荒僻的地方。
以上为【行香子 · 登斋中小楼】的注释。
评析
此词是梁清标登临家乡小楼有感而作,抒发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与对田园乡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上片写登楼所见,以“鸦乱斜阳”的动景起笔,勾勒出日暮时分的乡野画卷,绿柳、平岗、烟火、牛羊,意象恬淡安详。末句以一“喜”字领起,直抒胸臆,点明“是吾乡”的归属感与满足感。下片转入人事,描绘与乡亲故老“聚首”的场景,其“先问农桑”的细节,既符合人物身份,也暗含了词人价值取向的转变。结尾处,词人将“三年京国”的宦海浮沉与“万里遐荒”的贬谪之忧,与眼前温馨的“灯晕”、“长谈”进行对比,虽言“人倦”,实则心安,含蓄地表达了对平淡真实生活的珍视。
以上为【行香子 · 登斋中小楼】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在于其以朴素清新的语言,构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并在其中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感悟。上片写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村居图,景物由远及近,层次分明,而“喜”字的嵌入,使所有景物都染上了词人主观的欢愉色彩。下片叙事,通过“问农桑”这一典型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词人从朝廷官员到归田乡绅的身份与心态的转变。结尾三句“看灯生晕,人已倦,话偏长”,尤为精妙,它捕捉了亲人久别重逢后那种疲惫却又兴奋、欲罢不能的复杂状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全词将宦游的艰辛与归乡的安稳形成鲜明对比,在看似平铺直叙中,蕴含了词人对人生归宿的最终抉择,情真意切,余味悠长。
以上为【行香子 · 登斋中小楼】的赏析。
辑评
现代学者 严迪昌《清词史》:“ 梁清标词多写闲情逸致, 风格清雅。 《行香子·登斋中小楼》一阕, 洗净铅华, 独标清绮, 于家常语中见真性情, 是其归田后词境趋于冲淡之代表作。 ” (严迪昌先生从文学史角度定位,认为此词是梁清标归隐后词风转向冲淡自然的代表作,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
《清词菁华》评:“ 玉立(梁清标号)小令, 善以疏朗之笔, 写闲适之趣。 《行香子》下阕‘ 乍相逢、 先问农桑 ’, 质直如话, 而身份、 心境俱现, 可谓神来之笔。 ” (《清词菁华》评价梁清标的小令,称赞其用疏朗笔法写闲适情趣,并特别指出“乍相逢、先问农桑”一句,语言质朴如口语,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身份和心境,是神来之笔。)
近代词学家 陈乃乾《清名家词》:“ 棠村(梁清标号)词, 雍容浑穆, 中正和平之音。 此词‘ 喜 ’、‘ 看 ’ 等领字, 运用妥帖, 全篇一气流转, 深得东坡遗意。 ” (陈乃乾先生认为梁清标的词风雍容平和,并指出此词在运用“喜”、“看”等领字上十分妥帖,全篇气韵流畅,深得苏轼词作的精髓。)
以上为【行香子 · 登斋中小楼】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