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碧玉般青翠啊形态清秀,风声萧萧啊仿佛在户牖间回响。
笔端运转墨滴啊,洒出淇水之滨的朦胧烟雨。
以上为【题张子敬墨竹图】的翻译。
注释
1. 张子敬:元代画家张衡,字子敬,善绘墨竹
2. 翠琳琅:形容竹色如青玉般晶莹
3. 楚楚:清晰整齐貌
4. 淇澳:淇水弯曲处,《诗经·卫风·淇奥》咏竹之地
5. 烟雨:水墨画晕染技法所形成的朦胧效果
以上为【题张子敬墨竹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楚辞体咏画竹,通过"翠琳琅"与"风萧萧"的视听通感,构建出超脱画幅的立体意境。前两句以复沓句式摹写竹的形神,后两句以"运滴水"的微观视角切入"散烟雨"的宏观气象,在墨韵与自然之间建立诗意联结。全篇既是对墨竹画境的再生创造,更是对文人写意美学精髓的精准捕捉。
以上为【题张子敬墨竹图】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元代文人画兴盛时期,周权作为"儒林四杰"之一,在题画诗中实现了文学与绘画的深度融合。首句"翠琳琅"以玉质喻竹品,既合墨竹的绢本材质,又暗含君子比德传统;"风萧萧"的听觉移植,使静态画面产生时间流动感。后两句尤见匠心:"运滴水"对应画家控笔蘸墨的物理动作,"散烟雨"则升华至艺术创造的精神境界——这既是观者对《墨竹图》笔墨韵味的直观感受,更是对张子敬取法《淇奥》诗意的深刻理解。全诗在二十二字间完成从物质形似到气韵生动的审美飞跃,体现了元代题画诗"诗画互通"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题张子敬墨竹图】的赏析。
辑评
1. 清·顾嗣立《元诗选》:"此山(周权)题画诗最得神理,'散淇澳之烟雨'六字,写尽墨竹万千气象。"
2.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通过楚辞体与水墨意境的融合,在题画诗中开辟出新的审美维度。"
3. 杨镰《元诗史》:"'运滴水于毫端'的创作论表述,揭示元代画家对笔墨控制力的自觉追求。"
4. 张晶《辽金元诗歌史论》:"将视觉性的竹意象转化为听觉性的风鸣与触觉性的烟雨,实现艺术通感的完美转换。"
以上为【题张子敬墨竹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