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湖山曲。羡吴儿、呼吸湖光,饱餐山渌。世外不须论隐逸,谁似先生冰玉。自骨冷、神清无俗。我不识君曾梦见,炯双瞳、碧色光相烛。遗妙语,看不足。
生平高节难为续。到如今、凛凛风生,言犹可录。不作相如封禅稿,身后谁荣谁辱。争肯效、白头吟曲。好与水仙为伴侣,傍西湖、湖畔修修竹。时一酹,荐秋菊。
翻译
生长在西湖山水曲折处。
真羡慕吴地儿郎,能呼吸湖光,饱餐山色青翠。
不必在世外谈论隐逸,谁能像先生这般冰清玉洁。
自有铮铮傲骨、澄澈神韵全无俗气。
我虽未识君却曾梦中相见,双目炯炯碧色光芒相映。
留下妙语珠玑,令人品味不尽。
平生高风亮节难以为继。
到如今仍觉清风凛凛,言论犹可传录。
不学相如写作封禅书稿,身后荣辱何必计较。
岂肯效仿白头吟曲的哀怨。
甘愿与水仙结为伴侣,依傍西湖、水边修长翠竹。
时时奉酒一酹,献上秋菊为祭。
以上为【贺新郎 · 括东坡书林和靖诗后】的翻译。
注释
括:檃括,指依据前人诗文内容改写为词体的创作形式
林和靖:林逋谥号和靖先生,北宋隐逸诗人
山渌:山间清泉,语出谢朓“山渌尽天镜”
冰玉:冰清玉洁,苏轼《书林逋诗后》有“神清骨冷何由俗”句
双瞳碧色:化用苏轼《书林逋诗后》“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相如封禅稿:司马相如临终留书劝汉武帝封禅,喻追求身后名
白头吟曲:卓文君作《白头吟》挽留司马相如,反衬林逋终身不娶
水仙:林逋咏梅有“意境忽欲来水仙”之句
以上为【贺新郎 · 括东坡书林和靖诗后】的注释。
评析
此词通过檃括苏轼题林逋诗作之旨,构建出三重赞颂维度:上阕以“呼吸湖光”的通感手法将自然景物生命化,呼应林逋“梅妻鹤子”的生态哲学;“冰玉”“骨冷”等意象既对应林逋诗中“疏影横斜”的梅花意象,又暗喻其高洁人格。下阕用司马相如作封禅书与卓文君《白头吟》两个反典,强化林逋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最终在“水仙修竹”的意象群中完成对隐逸精神的立体塑造。
以上为【贺新郎 · 括东坡书林和靖诗后】的评析。
赏析
这首檃括词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文体转换上,将苏轼的七古评赞转化为《贺新郎》的长调结构,既保持原作的精神内核,又通过词体的音节顿挫增强抒情性;在意象重组上,把苏轼诗中“神清骨冷”的抽象评价具象为“碧色光相烛”的视觉冲击,把林逋“梅妻鹤子”的传说转化为“水仙为伴”的意象群;在精神升华上,通过“争肯效”的双重否定句式,强化林逋不同于传统文人的价值选择,使隐逸主题突破“终南捷径”的功利色彩,真正抵达精神自由的境界。
以上为【贺新郎 · 括东坡书林和靖诗后】的赏析。
辑评
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林正大《贺新郎》括东坡诗,能传和靖风流,水仙修竹之句,尤得湖山神韵。”
近代·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林正大专事檃括,其《贺新郎》括东坡书林逋诗后,不徒隐括诗句,更能摄取原诗之神,斯为难得。”
当代·王兆鹏《宋词品鉴》:“此词以长调檃括短诗,既保留苏轼对林逋的礼赞,又融入词体特有的婉转情韵,展现宋代文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以上为【贺新郎 · 括东坡书林和靖诗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