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武夷山色苍翠倚天而立,山中隐居着辞谢世俗荣华的贤德儒者。
他凭着高尚声名积累福泽流传后世,不让黄土掩没自身的清誉。
在坟垄旁修建永慕亭如同生前居所,时时登高望父展现不尽的孝心。
岂止是通过富贵使双亲显荣,更能以深厚德泽庇护天下苍生。
以上为【寄题张运使先垄永慕亭】的翻译。
注释
1. 先垄:祖先坟茔
2. 永慕亭:寄托永恒追慕的亭阁
3. 贤儒:德才兼备的儒者,指张运使先人
4. 谢世荣:辞谢世俗荣华
5. 积庆:积累福泽,《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 黄壤:黄土,指坟墓
7. 构亭傍垄:在坟垄旁修建亭子
8. 虚寝:空置的居室,象征祭祀场所
9. 陟岵:登临草木葱茏的山岗,语出《诗经·陟岵》
10. 显亲:使父母显荣
以上为【寄题张运使先垄永慕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宋代名臣范纯仁题咏张运使先茔永慕亭之作,以儒家孝道思想为纲,巧妙将私人孝思升华为济世情怀。首联以武夷青嶂烘托隐逸高士,颔联“黄壤”“清名”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强烈对照,颈联“构亭”“陟岵”用典暗合《诗经》孝思,尾联突破传统显亲观念,提出“厚德庇群生”的更高境界,体现北宋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全诗结构严整,由景入情,由家及国,层层推进中见格局。
以上为【寄题张运使先垄永慕亭】的评析。
赏析
范纯仁作为范仲淹之子,此诗深承其父“先忧后乐”精神。开篇以武夷仙气烘托墓主超脱品格,“不教黄壤掩清名”一反传统悲墓之思,彰显宋代士人对精神不朽的追求。颈联化用《陟岵》典故,将孝思具象化为建筑与行为,尾联尤见升华——从“显亲”到“庇群”的转折,既暗合《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经义,又呼应范氏家学“以天下为量”的胸怀。全诗对仗工稳而气脉流畅,“武夷山色”与“黄壤清名”、“显亲富贵”与“厚德群生”形成时空与境界的多重张力,在宋代墓志诗中独具气象。
以上为【寄题张运使先垄永慕亭】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范忠宣此篇,孝思与仁心交融,尾联真得文正公遗风。”
2. 厉鹗《宋诗纪事》:“纯仁寄题之作,既能曲写孝慕,复开阖天地,宋人格调至此乃大。”
3.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宁独显亲’二语,突破扬名显亲旧说,见北宋士大夫胸次。”
4. 陈衍《宋诗精华录》:“以武夷青嶂起,以庇荫群生收,章法浑成,义理精深。”
5. 钱钟书《谈艺录》:“范作‘不教黄壤掩清名’句,与欧公‘铭功彝鼎’之思异曲同工,共见宋人重名节胜生死之观念。”
以上为【寄题张运使先垄永慕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