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飓风如同奔腾的巨母撼动山海,在风暴尚未到来天地暂归沉寂之时。
华屋广厦中的人们仍沉醉不醒,唯有泥沙间的小草预知风暴将至。
以上为【知风草】的翻译。
注释
1. 飓母:飓风来临前出现的预兆性云霞或气象
2. 崩腾:形容飓风奔腾汹涌的态势
3. 海岳移:夸张描写飓风威力足以移动山海
4. 寂寞:指风暴来临前的异常平静
5. 高堂广厦:代指富贵人家或权势阶层
6. 知风草:民间传说中能预测风雨的小草
以上为【知风草】的注释。
评析
此诗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飓风来临前的异常平静与世人麻木的描写,突显小草的敏锐感知。诗人借物喻理,以自然现象隐喻社会危机,在二十八字中构建出宏阔的自然场景与深刻的社会寓言,体现明代士人的忧患意识。
以上为【知风草】的评析。
赏析
诗人以递进结构展开诗意:首句极写飓风之威,次句突转暴风雨前的宁静,形成张力。第三句描绘权贵阶层的麻木,尾句小草意象陡然振起,完成诗眼点睛。全诗通过“飓母-广厦-小草”的意象链,构建出自然预警与人类迟钝的尖锐对比,暗含对社会危机中不同阶层感知力的深刻观察。小草意象既是对民间智慧的礼赞,也暗喻有识之士的先见之明。
以上为【知风草】的赏析。
辑评
1. 钱谦益《列朝诗集》:“王佐此诗托物寄意,小草大识,足为警世之音。”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五言绝句最难工,王彦举《知风草》二十字中具万里势,可谓尺幅波澜。”
3. 陈田《明诗纪事》:“佐诗多寓讽谕,《知风草》篇尤见微察之识,与李杜咏物讽世之作同揆。”
4.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明代岭南诗家多尚理趣,王佐《知风草》寄理于景,得风人之旨。”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王佐通过自然物象的对比,完成对社会现实的隐喻,延续了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
以上为【知风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