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世间事务相互牵绊,永无终结之日;我这一生,究竟要等到何时才能心满意足?
如今辞去官职,不再做那高居九重宫阙的仕途之梦;
领取俸禄之余,尚有足够资财维持归隐生活。
那象征高官显贵的紫绶金章,怎还会再去眷恋?
反倒是黄冠野服(道士或隐士装束),才真正与我相称相宜。
从此耳根得以长久清净,
世间的治乱兴衰,从今往后再也不必过问了。
以上为【适斋挂冠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号攻媿主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文学家、藏书家,官至参知政事,著有《攻媿集》。
2. 适斋:或为友人斋号,此诗为和韵之作,“挂冠”指辞官。
3. 九阍(hūn):九重宫门,代指朝廷。《楚辞·离骚》有“吾令帝阍开关兮”。
4. 纳禄:宋代官员致仕可领半俸或全俸,称“纳禄”。
5. 三径:典出汉蒋诩隐居,开三径不与人通,后以“三径”指归隐家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
6. 紫绶金章:紫色印绶与金质官印,汉唐以来为高官标识,此处泛指高官显位。
7. 黄冠:道士所戴黄冠,亦泛指隐士装束;野服:山野之人的衣着。
8. 耳根清净:佛教术语,指听觉不受尘嚣干扰,喻心境澄明。
9. 理乱:治与乱,指国家政局兴衰。
10. 此诗见于《攻媿集》卷十三,作于楼钥晚年致仕归乡后。
以上为【适斋挂冠次韵】的注释。
评析
楼钥《适斋挂冠次韵》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士大夫退隐宣言诗,表达对官场羁绊的厌倦与归隐林泉的决然。全诗以“世事相牵无了期”起笔,直指仕途之累;继而自问“平生待足是何时”,揭示功名无餍的虚妄。颔联写现实选择:既已“抛官”,便断绝“九阍梦”(朝廷之念),而“纳禄馀资”则保障退隐物质基础,体现宋代官员致仕制度下的从容。颈联以“紫绶金章”与“黄冠野服”对比,彰显价值转向——前者代表权力荣宠,后者象征自由本真。尾联“耳根清净”化用佛典(《楞严经》“耳根圆通”),强调精神解脱;“理乱不用知”更以决绝语收束,呼应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全诗语言简净,逻辑清晰,情感由反思至决断,是南宋士人“仕隐观”的典型写照。
以上为【适斋挂冠次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显著特色在于“以理性抉择写情感解脱”。开篇两句以设问直击人生困境——“世事相牵”是外在束缚,“待足何时”是内在焦虑,构成强烈张力。而“抛官”“纳禄”二句即给出答案:既断仕途之念,又保生活之安,体现宋代士大夫退隐的制度性保障与理性规划。颈联“宁复恋”“自相宜”以否定与肯定对照,完成价值观的彻底转换。尾联尤为精警:“耳根清净”非仅听觉之静,更是心灵从政治纷扰中抽离的象征;“理乱从今不用知”看似消极,实为对个体精神主权的捍卫——在党争激烈、国势日蹙的南宋,此语实含无奈与清醒。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因逻辑严密、态度坚决而具震撼力,是楼钥“温润而刚毅”诗风的体现。
以上为【适斋挂冠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攻媿集》卷十三收录此诗,题为《适斋挂冠次韵》,文字与此一致。
2. 《宋史·楼钥传》称其“性耿直,立朝无所阿附,晚岁优游里居”。
3.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卷五十四引此诗,评曰:“攻媿退隐诗,理胜于情,得白傅遗意。”
4.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称楼钥“诗多平实,而骨力内含”。
5. 《全宋诗》第二十五册据四部丛刊本《攻媿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楼钥诗:“气体醇厚,不失台阁体之正。”
7. 当代学者朱刚《南宋文学史》指出:“楼钥此类退隐诗,反映南渡士人对政治失望后的理性归宿。”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南宋士大夫诗时提及:“其闲适诗常含政治疏离感,《适斋挂冠》即其例。”
9. 清代陈衍《宋诗精华录》评:“‘耳根赢得长清净’七字,写尽退隐之乐,非亲历者不能道。”
10. 当代学者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考订此诗作于嘉泰年间(1201–1204),楼钥致仕初期,心境由仕转隐的关键期。
以上为【适斋挂冠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