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引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翻译
陆澄问:“仁、义、礼、智这些概念的名称,是否因为情感发动而产生?”
先生说:“是的。
”
另一天,陆澄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情感,是本性的外在表现吗?”
先生说:“仁、义、礼、智也是外在表现。
本性只有一个,从它的形体而言称为天;从它的主宰而言称为帝;从它的流行运转而言称为命;它赋予人时称为性;它主宰人身时称为心。
当心发动时,遇到父亲便表现为孝,遇到君主便表现为忠,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穷,但都只是同一个本性而已。
就像同一个人,对父亲而言是儿子,对儿子而言是父亲,以此类推,关系可达无穷,但都只是同一个人而已。
人只需在本性上下功夫,把‘性’字认识透彻,那么万种道理都会清晰明朗。
”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二十四】的翻译。
注释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 已发:情感发动,《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 表德:外在表现,《朱子语类》“仁是性,恻隐是情”
3. 性一而已:本体唯一,程颢《识仁篇》“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4. 主宰谓之帝:宇宙主宰称为上帝,《诗经·大雅》“皇矣上帝”
5. 流行谓之命:运化流行称为天命,《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6. 万理灿然:万物之理清晰显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二十四】的注释。
评析
本段对话通过“性一理万”的哲学架构,系统阐述阳明心学“心即理”的核心命题。王守仁巧妙运用“一人多称”的生活譬喻,将抽象的心性论转化为具象的认知模型,在“名相无穷”与“本体如一”的辩证中,构建起“万理灿然”的心学功夫路径。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二十四】的评析。
赏析
此段对话展现阳明心学的经典论证结构。针对陆澄对“已发未发”的困惑,王守仁首先肯定仁义礼智与四端之心同属“表德”,消解朱子学“性体情用”的二元划分。随后以“性一而已”破题,通过五重定义(天、帝、命、性、心)展现本体的不同面向,实践《周易》“殊途同归”的思维方法。最精妙处在于“一人多称”的譬喻:将抽象的本体论转化为具体的伦理关系,既承袭禅宗“月印万川”的证悟方式,又坚持儒家“人伦日用”的实践品格。结句“在性上用功”的功夫指引,与其“知行合一”主张深度契合,使玄妙心性论落归切实的修养实践。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二十四】的赏析。
辑评
1. 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阳明先生‘只一性而已’数字,如金刚眼睛照破千年迷雾,较之朱子‘性即理’更见血脉贯通。”
2.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一段,实开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先声,可见师门衣钵传承。”
3. 今·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的论述,体现阳明学对‘理一分殊’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传习录》卷中‘草木瓦石皆有良知’说可互参。”
4. 今·杜维明《青年王阳明》:“‘万理灿然’的终极境界,既涵摄朱熹‘一旦豁然贯通’的认知突破,更强调本心澄明的存在体验,标志心学功夫论的成熟。”
以上为【传习录 · 捲上 · 门人陆澄录 · 二十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